述而第七(1 / 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创新离不开旧有知识体系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是知识分子常用来自谦的词语。有人说“我述而不作”,意味着他是把前人的东西综合起来传递给大家,并没有去创作新的东西。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世界上真正创新的东西相当有限。有的学术科研机构经常要求数量,比如要有一定数量的原创论文或者著作。人们为了凑数,挖空心思地创造各种新名词、新概念。但对于孔子来讲,他认为能够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讲透彻就不错了。

孔子认为自己的治学方法、教育方法述而不作,说明他谦虚,也代表着他对于前人的尊重。

“樊登读书”讲书、分享内容的过程,秉持的也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我们希望把他人好的知识传递和扩散给更多人,这也是一种价值创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述而不作也是一种创新的方法,是对过去的事物和认知进行解构,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重构的过程。“美团”创始人王兴和记者有过一段对话,大意如下:

记者说:您并没有做创新,您的项目是把过去的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变成一个新公司。这其中没有颠覆,就不算创新。

王兴说:您写文章,有没有哪个字是自己造出来的?您也只不过是把字重新组合,就变成一篇文章,但这依然会被认为是原创。

所以,述而不作,既可以代表一种治学的态度、传播的态度,本质上也可以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信而好古”是孔子经常说的词,他特别相信前人所写的东西。孔子讲的“信而好古”,我认为并不是老古板的意思,可以把“古”理解成经验,“好古”就是“温故而知新”。今天学习牛顿算不算学“古”?学爱因斯坦算不算学“古”?学钱学森算不算学“古”?当然算,因为这都是过去的经验。

与“好古”相对而论的,是“妄作”。妄作者根本不学习过去的经验,不研究他人的案例,也不在乎别人有什么理论,凭着自己的异想天开来做事情。

“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是,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关于老彭,目前有多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两个人,“老”指老子,“彭”指彭祖。第二种解释老彭是一个人,仅指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多岁。

彭祖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传说也非常多,但并没有像老子这样被大众熟知。按理说,彭祖可能比老子存在的年代更久,影响力应该更足,更被人了解。但因为他被过度神化,是“活了八百多岁”的传奇,导致彭祖人物形象模糊化、神圣化,与大众的认知疏离。大家说彭祖的事迹是假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人。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塑造一个偶像的时候,真的不能太过夸张。

孔子讲“窃比我于老彭”,说明孔子认可自己的好古、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