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夏虫不可以语冰(1 / 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有些人攻击孔子,认为他用“中人以上”“中人以下”给人划分等级。

老子也做过分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境界很高的人,听到了真正的“道”就能坚持去践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境界的人听到了“道”,认为有道理,但是并不太在意,难以去实践,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这一层次的人,听到一个高妙的道理就嘲笑,说“太逗了,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老子还补充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是不能让认知水平低的人嘲笑的道理,那就不是高深的“道”。

孔子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很难改变,一种是上智,一种是下愚。上智像释迦牟尼、老子,他们开悟了、通透了,能看明白很多事物的本质,这种人被孔子称为上智者。上智不移是有道理的,这类人所知道的已经非常接近真理。还有一种人很难改变,是下愚者。正如有句话讲的那样: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执。对这样的人说“你要改变、要努力、要去创业”,他无动于衷,还觉得别人是在欺骗自己,有很多个理由来拒绝改变。这是令孔子痛心的地方。

孔子跟他的学生讲,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一点高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是中等以下的资质,就不能跟他探讨高级的东西,因为他理解不到本质,反而徒增烦恼。

我在“樊登读书”里讲过《这书能让你戒烟》,书中有一句“戒烟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毅力”,这句话很考验领悟能力。如果真的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就知道用毅力戒烟往往会失败,用毅力来控制自己戒烟,其实潜意识中认为抽烟是一件愉快的事,这种情况下想达到戒烟的目的何其之难?但这个道理说出来,有一些人就会骂:“胡扯,什么样的事不靠毅力能做到!”一句话就让他逆反了,再也听不进其他解释了,完全不再进步了。

孔子的提醒是,在与那些不愿意改变、没有开放态度的人沟通的时候,不要说高深的东西。他不但接受不了,还会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坏的,甚至仇视你。

在群情激愤,人们为某一件事开始大吵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掺和,以免引火烧身。虽然你讲的可能是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人听不进去,只会认为你站在他的对立面,对你进行猛烈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