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原义,是大智若愚(1 / 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一段是我非常欣赏的。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词——愚不可及。当某个人被说愚不可及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被人骂了,是对自己的一种莫大的侮辱。

但实际上,愚不可及是一种相当高的境界。然而,在这么多年的流传和演变中,这个词变味了,被后来人理解为批评甚至谩骂了。

在这里,孔子其实是在表扬宁武子。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谥号是“武”。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了不起,“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时候,他立刻就能展示出才能和智慧;当国家无道、政治混乱时,他就韬光养晦,看起来很糊涂。

“邦有道”,正是好人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有志之士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只管全力以赴,展示自我,做出贡献。如同我们当下一样,国家稳定,法制健全,人们道德素养高,创业者尽管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邦无道”是什么状况?当君主昏乱,臣子没有道德,法制混乱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就是“不打篮球的人不犯规”,因为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很多人有“上帝视角”,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做事的人,对方有一点点失误,就大肆指责。然而,只有真正做事的人才会犯错,永远不做事的人当然永远不犯错。所以,当那些不做事、不尽职的人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时,有才能的人还不如表现得糊涂一些,愚蠢一些,别做事。

面对卫国风云变幻的政坛,宁武子不是不想干活,也不是不能干活,他要看环境而定。

孔子最后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是指他大智若愚,而不是真的愚笨。

有人说,孔子是在说其他人学不到宁武子的这种处世态度。

其实不是,这是孔子自道。孔子感慨自己学不到宁武子的境界,无法拥有像他那样的智慧。他认为,在国家安定时期,尽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也能做到;但是像宁武子那样,在政治混乱的时期装傻充愣,他的境界还达不到,因为聪明易学,糊涂难学。

孔子绝对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人,但他对于明哲保身的人,往往都是蛮钦佩的,是羡慕的。但宁武子的“愚不可及”、难得糊涂的态度,他实在是学不会。

孔子是那种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会如鲠在喉的人,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他好好做事,他宁愿流落他乡,到处去教书,去游走,总要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这里讲到的宁武子,多半是个道家人物,他善于自保,才做到了“愚不可及”。这是孔子对于宁武子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