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唯恐有闻”正是出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一听到好的观点和说法,就马上去做,并且在还没做到位时,不会再去听新的学问。
子路是直性子,动作快,效率高,老师一说就立刻行动,但是他“唯恐有闻”,就会出现这样的态度:我宁肯不学习,也不想再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先等我把之前学的东西吃透再说。
在《论语》中,与之对应的内容是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我听到了,是不是就要去做。
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你凭什么听了就去做?劝他谨慎决定。而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你听到了,就赶紧去做吧。子路是急性子,做事火急火燎;冉有是慢性子,思虑太多,行动力差。面对性格截然不同的学生,孔子有完全相反的回应。
子路的心性还需要不断地磨炼。当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情后,如果立刻就能做到,那它未必是一个多么高级的追求;高级的追求,往往是需要用一辈子慢慢琢磨、慢慢尝试、反复练习的。很多事情到了最后,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只做到了一点点。
而子路的特点,是希望一听到就能够做到。
在“樊登读书”,我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留言:“为什么我听了这本书,生活没有改变?”“为什么我按照这本书中的方法去做了,但是没有多大效果?”我想告诉大家,这是因为大家太急了。有的习惯是你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养成的,而你此刻却期望着听一本书,你的人生就突然变好,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所以,当你听到某个道理或者方法很好的时候,你需要慢慢做,慢慢琢磨,慢慢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还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更好的道理和经验。一点一点来,不要想着立竿见影、立地成佛。
从行动力的角度看,子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心浮气躁,没办法像颜回那样学到更多的东西,领悟更多的道理。
创业者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个在大公司任职的朋友说,他的老板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外出学习,每次学完归来,先和大家分享自己学的知识和经验,然后马上在公司搞改革。一开始大家也很兴奋,觉得老板进步了,懂得拥抱变化;后来慢慢地麻木了;到最后,大家都感到恐惧、焦虑,一天到晚改来改去,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典型的“闻斯行诸”。当一个人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独立的见解,不经过深思熟虑,听到了就立刻行动时,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孔子观点的核心还是中庸之道。一个人听到很多有用的道理,但像冉有一样,琢磨来琢磨去,迟迟不行动,肯定不行;一听到就去做,发现不合适再朝令夕改,像子路一样,也不行。
中庸之道是你要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判断,要有耐心,同时还要果敢,将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
孔子教育这些性格完全不同的学生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子路急性子的背后,是不急于闻而急于行。对他而言,“听”和“做”这两件事是相互割裂的,这完全不同于王阳明的境界。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但是子路却将这两件事完全分开了,把闻和行对立起来,因此便产生了“唯恐有闻”——再有道理的事情也别跟我说了,眼下的事情我还没做好呢,再说我就乱了。
我们要把握好闻与行的度,不要让自己成为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