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有着草蛇灰线的手法,内容中埋着伏笔。
曾经有人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师”就是颛孙师,即子张;“商”指的是卜商,即子夏。
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如果一个人像子张,特别急躁、冒进,就叫“过”;子夏的特点则是有点畏缩、懒散。
孔子认为,过和不及,两种状态都不好。
后来,两人在孔子离世后,果然发生了矛盾。
子夏的门人跑来问师叔子张怎么交朋友。
子张并没有直说自己的答案。他问前来提问的人:“你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我的老师子夏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孔子曾说“无友不如己者”,子夏所理解的意思是:可以的,你就跟他交朋友;不可以的,就拒绝掉。
子张听了说:“我从夫子那儿听来的可不一样。”子张接下来说了如下一段话——
“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是喜欢厉害的人,但君子不能够只跟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朋友,君子还要能够容众。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也依然要能够去交往,去维系良好的关系。
“嘉善而矜不能”:见到德行很高的人,要称赞他,与其结交,但是对于那些有欠缺的人,也要怜悯他们。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如果我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我的德行很高,那什么样的人容不下呢?就像苏东坡讲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和谁都能交朋友。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假如我本身就不是贤能的人,那别人必然就不会跟我交往,我哪还有资格去拒绝别人呢?
子张认为子夏的观点不对,从子张的这段论证来讲,“可者与之”与“其不可者拒之”,在逻辑上讲不通。如果能力强,就不应该拒别人;如果能力弱,则没资格拒别人。
但实际上,这是孔子曾埋下的伏笔,因为子张和子夏二人的性格,一个“过”,一个“不及”。
子张常常问孔子一些如何从政、如何做好管理的问题,他的进取心极强,所以孔子对他的教诲是:“你不能因为过于积极进取,而只跟厉害的人交朋友,这样会得罪太多人。”
而子夏的特点是懒散,可能跟谁都能聊几句,孔子教育他:交朋友要有选择,不能够没原则。
针对两个人不同的个性,孔子给他们开的药方完全不一样。但问题是,这两位把孔子的教诲当成了僵化的、刻板的知识,以为谁都可以套用。
这就糟糕了,因为人跟人不一样。
所以,只有理解孔夫子所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