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这一段话看似是连起来说的,其实前后两句话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说的。
“齐景公待孔子”,就是齐景公在讨论关于孔子的待遇。
鲁国的三家贵族中,季氏的待遇最高、掌权最大。齐景公说:“如果要求我对待孔子像鲁君对待季氏一样,给他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我可能做不到。”
孔子毕竟是外来的人。
孟孙氏在三桓里排在末等。齐景公说:“我待孔子可以比孟孙氏的地位高,比季孙氏的地位低一点。可能就是叔孙氏的这个地位。”
即便是孟孙氏,也是鲁国当时的三根支柱之一。“季、孟之间待之”这句话相当于齐景公给出的承诺。
我想,孔子在那段时间大概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的弟子们也应该对未来有所期待。
结果,后面突然就变成“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在等待任命,等啊,等啊,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等来齐景公派人传话说“对不起,我老了,用不了你了”。
齐景公的托词是,“我年纪大了,不再励精图治了”。
孔子是想改革的。这期间,双方可能有过很多次的交流,齐景公也在反复判断,仁政到底能不能施行,孔子所说的礼乐教化到底能不能够令自己在诸侯中生存下去。最后,齐景公放弃了。
孔子曾经评价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比孔子去世早,盖棺论定时,老百姓没有称赞他的,虽然他有那么强大的军队。
双方对彼此都感到失望。
齐景公以“我老了,不再励精图治”为托词拒绝了孔子,孔子没有赖在那儿不走,也没有退而求其次,谋个低一点的岗位。
孔子转身就走了,去了别的地方。
有人曾经讲,齐景公为什么会突然改变主意?也许是因为晏婴。晏婴跟齐景公讲,不能留孔子,因为孔子曾经策划和参与过“白公之乱”。
但李零教授在书中为晏婴正名。“孔子适齐”是在公元前517年,齐景公卒于公元前490年,晏婴卒于公元前506年前;“孔子适楚”是在公元前489年,在齐景公死了以后。而白公之乱发生在公元前479年,按照生平年表分析,孔子不可能参与白公之乱。
所以,齐景公不用孔子,肯定跟晏婴没关系。
孔子是很欣赏晏婴的。
总之,齐景公没有用孔子有多种可能,可能是有人阻挠,也可能是他自己后悔了,还可能是他真的觉得孔子并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