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君子有没有特别讨厌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君子修炼德行,到最后看什么都顺眼。比如孔子,觉得什么东西都挺好。所以子贡也有点好奇,想问问老师有没有看不惯什么的时候。
孔子说,君子也有看不惯的东西。
“恶称人之恶者”:君子厌恶那些整天在背后说人坏话、到处宣扬别人不足的人。没有完美的人,谁都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人以议论别人的缺点、问题为乐,还四处宣扬,极度让人讨厌。尤其是那些落井下石的人,当别人麻烦缠身、失魂落魄的时候,还给予打击、批评来获得优越感。这种人别说君子,圣人都会厌恶他。君子不是不知道别人的恶,而是不会到处去散播别人的恶。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编造领导莫须有问题的人。“下流”就是指在下位者,“讪”是诽谤、造谣的意思。员工应该维护自己的领导,而不应该诋毁领导。前面讲过,孔子出行的时候,有人问他关于鲁君的坏消息,孔子尽量地为鲁公辩护。即便有的事情存在争议,孔子也不会参与到负面的讨论中去,何况是毁谤领导?
“恶勇而无礼者”:君子讨厌那些看起来很勇猛却莽撞无礼的人。什么叫勇而有礼?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张飞见到丞相,从来都是毕恭毕敬的,认真倾听。这就是勇而有礼、粗中有细。又如樊哙,在鸿门宴上对答如流,说的每一句话都在维护刘邦,这也叫作勇而有礼。
勇而无礼的人,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他们张扬起来,有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的感觉。
“恶果敢而窒者”:“窒”是窒息的意思,形容堵塞、封闭起来的感觉。一个人做事果断是好的,但如果他闭目塞听,就很可怕,容易冲动做坏事。这种人往往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话。典型人物就是王阳明的对头宁王朱宸濠,他果敢但是看不清形势,是一个敢而窒者,所以最后造反。
孔子说完讨厌的四种人,又问子贡:“赐也亦有恶乎?”
孔子问子贡问题,子贡觉得很荣幸。在此前的对话中,孔子没有反过来问过子贡问题。
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徼以为知者”:“徼”就是抄袭,把别人的思想观点拿过来用,当作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人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抄袭别人的东西还借以卖弄。
“恶不孙以为勇者”:一个人分不清楚不逊与勇敢的区别,桀骜不驯,逞匹夫之勇,还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勇敢,很让人厌恶。荆轲刺秦王的助手秦武阳,在集市上就敢杀人,但在刺秦王的时候,还没有走到跟前就两股战战,这就是“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讦”读“jié”,有一个词叫攻讦,就是恶意揭发别人的隐私。这些人往往貌似耿直,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喜欢逞口舌之利。
这是子贡最讨厌的三种人。
我看这段话,像在看师徒两人相互吐槽,彼此说说心中讨厌的人。这样彼此坦露心声是一件很过瘾的事。但是真要拿这样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做得不够好。
孔子和子贡的逻辑思辨能力很强,是非曲直也分得很清,我们可以把以上任何一条拿出来,对照和审视自己。现在很多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就粗糙了很多,吐槽的水平没有那么高,不容易说出令人引以为戒的句子。
对于孔子和子贡所说的好恶标准,我们可以学习使用,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注意,不要用这些标准去攻击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一种美德。
在企业界,我认为最应该小心的是“果敢而窒”。为什么二次创业失败率特别高?因为很多人一次创业运气好,或者赶上了潮流,赚了一笔钱,心态就有些膨胀了,接下来就乱投资,进而很容易失败。
这就叫作“果敢而窒”。投资者既要勇敢,也要勇于不敢,也就是懂得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勇于不敢其实非常难做到,凭一时之气就能做到勇敢,而做到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则需要大智慧与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