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为之,犹贤乎已”,这是句很著名的感慨。
我小时候有一次坐着发呆,我爸走过来冲我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一个人吃饱后什么都不做,笤帚倒了都不扶,他看不顺眼。
对于这样的情况,孔子说“难矣哉”。“难矣哉”可以理解为难教、难处理,就是拿这样的人没办法。
孔子曾经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遇到那种无聊度日,不做正事,又喜欢耍点小聪明的人,孔子也拿他们没办法。这两种人其实可以看作一类人,游手好闲的人。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在孔子看来,即便下棋也比无所事事好。博、弈在古代是两种游戏,博叫六博,弈就是下围棋。六博年代久远,具体玩法已经失传,所以现在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
孔子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真要闲来无事,可以下围棋、象棋、飞行棋。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看到很多人无所事事而发的感慨。在农业社会,务农的人秋收以后就没什么事情忙了,就是等着过年。有时候觉得农村生活真的挺美好,远离喧嚣和网络,春节也有浓厚的传统年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不是真的就一无是处呢?心理学领域有个很新的研究成果,就是讲放空的好处。当一个人的大脑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大脑的压力状况会快速下降,海马体会得到修复,记忆力反倒会提高。
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如果能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也很不容易。
我们推荐过《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家长们可以去读一读。书中提到,让孩子变成一个内驱型的人,核心在于不替孩子做大量的决定,不给他太大的压力。
一味地给孩子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完全放弃对自己头脑的掌控。每天给孩子放空的时间,允许孩子什么都不想,闲坐着,反而是帮助孩子变成内驱型的人的一个有效方法。
我家嘟嘟偶尔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我有时候问他:“嘟嘟,你干吗呢?”他说:“发呆。”我说:“挺好。”发呆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的过程,能够让大脑变得更灵光,能够整理记忆。
孔子没有研究过大脑的这个作用,所以不知道“无所用心”也有一定的好处。
若是把孔子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理解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很难做到”,就跟我说的放空有点类似。想放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人心杂念太多。
《庄子》里出现的孔子和颜回,经常坐忘。坐忘的时候,形如枯槁,面如死灰,越坐越没有自我。庄子认为这是修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与孔子的想法有些出入。孔子情愿闲的人去老年俱乐部下围棋。
至于是静坐好,还是下棋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