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曾经,“卫灵公问陈”,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与孔子之前对卫灵公说的话呼应起来。如果两个人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所尊奉的道不一样,所秉持的原则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谋划、共事。
价值感是否一致,表面上常常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两个人仅仅因为利益结合在一起,去共同创业,一开始会掩盖大量的分歧。大家先是很热闹地开始工作,之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合作出现裂痕,走入绝境。当生意不好、出现危机的时候,两人就开始相互指责、攻击、挑毛病,这时候就显示出每个人遵从的道到底是什么——是坚持、互相体谅、努力承担责任,还是想办法赶紧跑路,把责任甩给别人?
第二种情况是,事业越做越大。在生意赚钱的时候,也能够看出两个人的道是否相同。“蛋糕”越做越大,利益如何分配?是可持续发展,继续谋划更大的事,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保住原来的利益?这就到了见分晓的时刻。
如果在价值观层面双方有很多不确定性,只是因为利益而草率地合作,就会埋下分裂的隐患。
如何判断一个人与自己是道同还是道不同?这的确不容易,但也有迹可循。比如,孔子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我们可以留心从一些细节处看出对方与自己是不是同路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人们拒绝别人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但是我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动不动就把这句话说出来,因为这句话一旦出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我们要学会对待他人宽厚一点,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要让“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轻易出口。
当你想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拒绝别人时,不妨想想也许根本不是道的问题,只是行为方式不同。每个人出身不同、习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外在表现就会有差别,这不应该被上升到道的层面。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和别人“道不同”,那跟任何人都无法达成合作。
既不能跟真正与我们“道不同”的人合作,也不能随意地把人认定是“道不同”的人。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我们需要知道,道的核心其实是在利和义之间进行选择——一个人做事到底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一些更高级的目标,希望能够为社会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同”与“道不同”的重要分界线。
既不要总是以这句话来评判人,同时也别忘了这句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