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诸己:遇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1 / 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是人们引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

“求诸己”,“诸”即“之于”。这句话可以译为“君子求之于己,小人求之于人”。

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遇到了任何问题,都会“求之于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小人遇到任何问题,总会第一时间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为什么总要在别人身上努力?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偏差。

比如一个妈妈自认为是好妈妈,她觉得自己小时候没好好上学,就把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她费尽心力,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起来,但她发现孩子的成绩并不好,考试总出错,甚至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对,因此大发雷霆。

这种行为就叫“求诸人”。我们都知道,骂孩子根本无助于孩子的学习,凡是有过被教育的经历的人,都有这种体会。

为什么这位妈妈还是要骂孩子呢?因为她自以为是个好妈妈,但孩子成绩却不好,这让她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让她很不舒服。为了让自己“好妈妈”的角色立得住,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她会将孩子学习不好的事情合理化,把责任推在孩子身上——她依然是个好妈妈,是孩子太不争气。

当妈妈说出“我是不是已经说过了应该怎么做,我跟你说了多少次……”的一瞬间,她的认知偏差就得到了矫正,她就能继续心安理得地处于“好妈妈”的位置上。

“求诸人”太简单了,只需要把责任转嫁出去,然后就能心安理得了,但这根本不会让事情出现好的改变。

“求诸己”很难,但只有“求诸己”才能真正找到事情的解决方法。

想要做到凡事先“求诸己”,就要学会和认知偏差和谐相处,战胜自己心中因为认知偏差而产生的不适,敢于面对自省时的痛苦,这才是生活的高手。

还是要补充一下,小人并不是指不好的人,君子和小人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两种状态。人的内心常常存在小人和君子搏斗的状况,我们不断地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多处于君子的状态,少处于小人的状态。

我们要清醒地明白:批评别人、指责他人、埋怨社会不公,就是陷入了小人的状态,比如,“要不是我小时候爸妈对我不好”“要不是教育环境不好”“要不是我孩子不听话,我早就成功了……”。

这种建立在对外界的指责上的自我安慰,心理机制其实和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相同的。狐狸想吃葡萄,吃不到,求而不得,内心产生了痛苦。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它解决的办法是骗自己“葡萄是酸的”。虽然这不符合事实,但在这一瞬间,它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但它的心里舒服了。

这就是小人喜欢“求诸人”的根本原因,他以扭曲认知来改善、消除自我陷入痛苦的状况。

君子“求诸己”的态度是,即使吃不到葡萄,依然认可葡萄的价值,觉得葡萄是好看的,是好吃的,然后继续调整自己,或者努力地蹦得更高,去采葡萄;或者思考要不要回家自己种葡萄;或者改变自己的口味,用其他水果来代替……君子总会不断地提升自己。

喜欢把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当一个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完美时,他不会愿意请教别人,不愿意提升自己,甚至连看书都不愿意。

当一个人能坦诚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他就能理解自己并不能够应付世界上所有的事,才会谦逊地提升自己,通过看书和学习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君子求诸己”。

不看书,不学习,只发表评论,发泄情绪,是小人做派。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是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