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无怨难:人可以穷,但志向不能短(1 / 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为什么“富而无骄易”?如果你见过很多富有的人,尤其是连续三代都很富有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并不觉得钱有多重要,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甚至对钱都没有概念。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一次,他给前来给晴雯瞧病的大夫银子,拣来拣去,不知道给多少合适,他对钱完全没有概念。

做到富而无骄并不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比钱重要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样的人有了钱以后会变得傲慢、骄矜?往往是乍富之人,突然发了笔横财,便瞬间膨胀了,非豪车不开,非名牌不穿,并且享受周围人对他的羡慕和追捧。

这样的人其实是驾驭不了财富的,看似是他在利用金钱,实际上却被金钱禁锢了。

子贡也有很多钱,但他有比追求金钱更高的目标,愿意去接触更多有趣而美好的事物,愿意跟随孔子学习,接受礼乐熏陶,而这些都会令金钱显得相形见绌。对于类似于子贡的人来说,富而无骄是比较容易的。

但做到贫而无怨就很难了,我们很难劝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放下一切去学习,并且去感恩生活。面对贫苦的人,即使我们有一些劝诫之词,往往也说不出口。他们在“奔命”,每天在温饱线上挣扎,我们怎么能告诉他们“停下你手上的事情,去读书吧”?这种话显得太轻了,也显得缺乏共情。

温饱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未到达温饱线,你只能为了生存苦苦挣扎,没有精力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过了温饱线,你就有很多的机会和资源。

《贫穷的本质》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叫“贫穷的陷阱”。一个人穷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很难爬出贫穷的陷阱。比如,在贫民窟里居住的人,如果有机会得到一笔钱,他根本攒不下来,他没有用这笔钱去增强自己或者储蓄的意识,他宁愿去抽烟,也不愿意用这笔钱做点有长远意义的事情,甚至不愿意先把贷款还掉。

一个人在长期贫困的压力之下,体内会分泌大量的与压力相关的激素,这会导致他情绪容易失控,频繁发怒,倾向于及时行乐,难以延迟满足,而这样的状态又会让他更难摆脱贫困,总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在印度,很多生活条件差的人离不开茶。经济学家做过调研:人们只要坚持一个礼拜不喝茶,就能把高利贷还清,但大多数人不喝就受不了,每天挣了钱,先把茶钱付了,之后接着借钱生活,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

一个人想要爬出贫穷的陷阱太难了!他需要懂得延迟满足,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需要从认知层面进行彻底的自我更新——但他们往往根本没有提升认知的机会,只能浑浑噩噩地过着眼前的生活,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富而无骄。有了钱以后,意识到钱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追求更多比钱更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学到新知,开阔眼界,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你当下比较贫穷,也希望你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能够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即使这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