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何如斯可谓之达:有名气不等于有实力(1 / 1)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了孔子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说:“士怎么做才能够称得上通达?”

“达”也是儒生都追求的标准,如同仁、义、君子。孔子问他:“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你先给我描述一下你的理解。”

子张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邦”是指鲁国这样的诸侯国。“在邦必闻”是说在诸侯这里有名声,“在家必闻”是说在卿大夫那儿也有名声。

孔子对子张的回应是:“你说的这个叫作‘有名’,不叫通达。”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叫“达”?

孔子给出了他的理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三句话需要连起来理解。

“质直而好义”,“质”是指内在,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是正直的、有原则的。

“察言而观色”,这是指“外圆”。一个质直而好义的人,假如像子路一样刚强气盛,绝不能称作通达。因为子路的下场是非常凄惨的,孔子也曾担心子路“不得其死然”。子路的性格就是典型的“内方而外方”,孔子并不是不喜欢子路,只是认为子路没有做到通达的境界。

孔子理解的通达,是一个人内心有原则、有立场,但是对外需要察言而观色时,也能懂得变通。如果没有外圆,就无法通达。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都能与我们的内在“兼容”,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性太大了。

接近于通达的人是谁?是子贡。子贡的内心是“直而好义”的,他认同孔子,认同儒家学说,他是有底线的。但是他在外却很懂得权衡,与各国的诸侯、大夫都能够打成一片,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这就是一种通达的状态。

我们真的有必要做到外圆内方吗?只坚持自己的原则还不够吗?其实,这个世界是需要我们做一些妥协的,需要我们多替别人着想,试着去理解他人,以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人打交道,减少沟通成本。通达绝不是巧言令色,不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原则,随意地去逢迎别人。

除了做到外圆内方,还要“虑以下人”,也就是把自己排在别人后面,多替别人考虑。

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就能“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无论是在诸侯国,还是在卿大夫的家中,都能够做到通达。

“夫闻也者”是说一个人有知名度。

“色取仁而行违”,“色”是指外在,“色取仁”就是一个人看起来好像要做一个仁人,而行为却不一致,内外两张皮,表里不一。

“居之不疑”,一个人明明不是一个仁者,但是自我感觉特别好。

有一类人我们相处起来很难受,不论你对他说什么,他总觉得自己特好,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一切都是缘于别人不公正,因而满腹委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送给他四个字:“居之不疑”。

明明自己造成了失误,却不自知;表面上看起来像好人,实际行为却为人所不齿,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名声也能传出去,都在情理之中,而且这种坏名声还传得更快。

所以,孔子说的“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对应子张的“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孔子的意思是,闻名和通达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人想出名,办法多的是,做个坏人出名更快,但那不叫作通达,只能叫作“被人知道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