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扭转你的记忆体(破圈法则二)(1 / 1)

破圈 顾及 2266 字 7天前

过去无法改变,但记忆可以

曾经有个猎头跟我抱怨说,他在工作中看人都很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就经常看错人,交到一些不值得信任的朋友。我详细询问了一下他看人的方式,发现他似乎把自己在职场中看人的经验带到了生活中。

在职场中,猎头找人的第一优先级是看能力的匹配;而在生活中,如果你要与人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你的首要评判标准是信任度,而不一定是能力。他忽略了场景的不同特点,把职场上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了生活中。

这其实就是记忆体的一种体现,大脑回忆起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后,自发地在一个新的场景里应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却没有去区分应用场景。要破除这种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其实只需注重切分法中关于合理性的考虑,检验一下把在职场中看人的方式应用在生活中是否合理,就能纠正自己的行为。

简单来说,记忆体是惯性经验模式。它操控我们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应用自己过往的记忆和经验而得出结论,却没有检验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特殊场合;另一种是通过对过往事件片面的解读而形成不准确的记忆,从而误导当下的决策。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我们在前面提到了盲目应用过往经验而犯的错误:一类是忽略了在A身上成立的经验,换成B可能就不成立,比如我们开头举的那个猎头的例子;还有一类是忽略了过去成立的经验在现在也许就不成立了。

我们如果运用切分法仔细去检验经验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就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错误。

如果有银行的销售向你强力推荐一只基金,给的理由是它过去一年的回报率超过了50%,那么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基金过去的表现和它未来的表现有多少相关性?你通常会在基金的申购说明书里看到:过去的投资业绩不能代表未来的投资业绩。这就是通过相关性来破除惯性经验模式的应用。

即便我们可以避免上述的记忆体,当我们通过总结自己过往的记忆而形成自我的经验时,我们依然会被操控,因为记忆是不靠谱的。

对记忆的理论分析大多将记忆过程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首先是获得阶段,这时对原始事件的感知被存入记忆系统;其次是保留阶段,也就是从事件被存入记忆系统到回想起特定片段之间的时段;最后是提取阶段,人们回想起所存储信息的阶段。

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指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当我们储存一些事实的记忆以后,会继续从外部的环境里获得其他信息,这些新获取的信息也会和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相互作用。因此,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认为记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一个不断被构建和创造的过程,而不像录像那样录制完毕就不会再有变化了。(1)

记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一段记忆最早如果是红色的,随着时间推移会有其他新的信息掺杂进来让其变色,最后可能就变成黑灰色了。换句话说,记忆可以不断地被外界所影响和塑造。

1973年的一天晚上,18岁的彼得·赖利(Peter Reilly)在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回到家中,发现妈妈躺在地板上的血泊中奄奄一息。后来,警方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对他进行了16个小时的盘问,说服彼得相信自己下意识地把杀人回忆隐藏了。然后警方“深挖”了他的潜意识,诱导他去想象杀人过程,直到他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了事实,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两年后,首席检察官去世,人们在他的文件柜里发现了可以证明彼得无罪的证据:在案发当时,彼得根本就不在罪案现场。最后彼得的所有指控被撤销,他最终获释。

这个案例说明人是可以被植入虚假记忆的。因此,当我们基于自己的记忆来对一些重要事件做出判断时,最好找他人验证一下,确保自己的记忆没有偏差,这样就不容易被记忆体操控了。

即便我们没有被植入记忆,基于我们所戴的滤镜,我们也可能会选择性地记起一些东西。我辅导过一些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他们通常更多记得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而这时候,如果你启发他们去努力回忆原生家庭里让他们感动或者感到幸福的事情,他们往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可以回忆起来。但是一旦回忆起来了,他们就没有原来那样愤怒了。甚至很多时候,即便没有回忆起来任何相关事情,只是思考这些不幸事件给他们带来的收获,通过这种视角的转变,他们也能得到情绪上的缓解。

无反思意识者和有反思意识者

要摆脱记忆体并不困难,转换视角、多方查证、善用切分法等行为都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记忆体的负面影响。在这些方法的背后,是我们从一个无反思意识者变成有反思意识者的过程。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破除主观记忆带来的错误认知和经验主义。

方法一:以人为镜。

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其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照见自己一些偏颇的认知、回忆和惯性的想法。

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在亲密关系里遇到很大问题、总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的姑娘吗?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她有特别宠爱她的父母和外婆。父母为了她可以整晚不睡觉帮她打包好搬家的东西,外婆甚至会用嘴去帮她吸脓。在这些记忆的影响下,她会认为爱的正常表现方式就是不惜代价,甚至自我牺牲式地去为对方付出。所以她会期望亲密关系中的男方也像外婆那样对她,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当她来到我的认知课,看到其他人的相处方式后,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一种极度的溺爱宠坏了,需要调整自己对爱的理解和认知,降低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付出的过高期望。

这个案例是用其他人的亲身经历作为镜子。你也可以将其他人作为反馈的镜子,从而发掘出自己对于一些事件的认知偏差。

两类人可以成为你的镜子,一类是事件中其他的当事人。比如,如果你和一个人产生了纠纷,那么去问一下在对方视角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这是因为在任何场合里,我们都有三种“现实”:你的“现实”、我的“现实”和第三方看到的我们俩的“现实”。

比如,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父母还是沿袭着以前过分节俭的生活方式,冰箱里总是堆满剩菜剩饭。不管说多少次吃剩菜剩饭对身体不好,或是三番五次给他们看关于吃剩菜剩饭有害健康的科普文章,他们还是会趁你不注意时把放了好几天的剩菜吃掉,甚至气冲冲地教育你:“别因为日子好了就丢掉了节约的习惯!”

如果无法意识到三种不同现实的存在,你会在父母教育你的瞬间觉得委屈和难过,不仅因为自己的一片好心没有被理解,还因为父母的顽固而备感无力。在你的现实中,相信科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你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对科学报道置若罔闻。

然而,倘若你理解了三种现实,清楚你和父母处于不同的现实中,父母的做法在你看来就变得十分合理了。因为在他们的过往经历中,相信科学并没有那么重要,吃饱穿暖才是最根本的,吃了不少苦后,保持勤俭节约已经内化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理解三种现实,我们便能够更好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你能够意识到不只存在着你的主观世界时,你便会认可在对方的自我世界中,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合理的,因而你也能更容易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情绪。

另一类是置身于事件之外的人。以这类人做自己的镜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你要找的人需要善于倾听分析,并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如果你找一个思维很跳跃的人,他是没有办法帮你分析的。

2.你不要找过于熟悉你以至于已经习惯于你的惯性模式的人。比如,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那么合伙人不一定是个好选择,因为他能看到你身上的习惯性模式,而且很有可能早就和你说了,但你因为自己信息接收上的偏见而没有听进去。找一个不是那么熟悉你但愿意讲真话的人来帮你做分析,则可以避免这些偏见。

在找到合适的镜子后,你需要细致地描述那件事,包括尽可能多的细节和你的内心活动,然后请对方针对你的困惑做出反馈。

在接收反馈时,你需要避免自己的防御心理,无论别人的反馈听起来多么荒谬,多么具有批判性,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都不要抗拒。你可以用录音笔把别人的反馈录下来,等你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再重新听一遍,也许这时候你才能真正接收到其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方法二:自我梳理。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家静下心来,在一段时间内全神贯注地把相关的事件记录下来。如果平时实在抽不出时间,可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集中做。

在做自我梳理时,可以综合应用之前提到的一些方法,尤其是追问法和切分法。如果你想对自己的认知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反思性梳理,你也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复盘模板。

1.最值得反思的几件事:请从你的经历中选出你认为最值得反思的几件事。

案例:详细描述事情和相关人物的特质和行为,包括背景情况,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结果如何,你的感受如何。

反思:你觉得哪些是你当时没有认知到的,或者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考虑的?你为何会忽略这些?背后有情绪体、记忆体在作用吗?

总结:如果可以重来,你会怎么做?面向未来,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对你比较重要的几项人生要素:请梳理出你认为自己人生中比较重要的几项要素(如成长、学习、意义感、友情、亲情、事业等),详细描述每项要素。

为什么该要素如此重要?你是怎么意识到它对你的重要性的?

和该要素相关的重要事件、人物有哪些?(包括背景情况,发生过什么,你做了什么,结果如何,你的感受如何。)

在该要素上,你觉得哪些认知在逐步发生变化?

如果可以重来,你会怎么做?面向未来,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练习可以结合之前发掘广义价值观的练习一起分析思考,也许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广义价值观。)

3.创业或职业上的重要认知:请在你的创业或职业经历中选出你认为重要的几个板块(如组建团队、竞争与合作、领导力、商业模式、转型、现金流、裁员、招聘、资本、用户需求、自我认知等),并选择你在每个板块中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作为案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案例—反思—总结”的结构进行复盘。

案例:详细描述事件和相关人员,包括背景情况,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结果如何,你的感受如何。在分析心路历程或心理挣扎时,请注意不要陷入记忆的误区。

反思:你觉得哪些是你当时没有认知到或思考到的?你为何会忽略这些?背后有情绪体、记忆体在起作用吗?如果可以重来,你会怎么做?面向未来,你有什么想法?

总结:你从这个案例中提炼出的经验。请注意不要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

在认知突破课上,我会要求大家写一个一万字的复盘。

为什么要求写一万字?这是因为当你需要写到这样的长度时,你就不容易逃避潜意识里想回避的一些问题。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你会不断地询问深究下去。很多学员反馈说,这个复盘让他们受益匪浅,甚至还有人会隔一段时间重新再进行一次这种复盘。

还有一种自我梳理的方法是对自己决策机制的梳理。比如你遇到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决策时,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写下自己针对这个重大问题考虑的因素、你的顾虑,以及最后你做出这个决策的思考。一段时间以后,你手中就会有一系列关于做重大决策的记录,这时候你再回去对一个个决策记录进行分析,就会比较容易看出一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或盲区了。更多信息可以参考后面的“手把手教你梳理过去的记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