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上的革命(1 / 1)

镭射线,就性质来说,大致也跟铀射线差不多,不同的只是射线的强度。可是强度加到百万倍时,整个画面也就完全改观。

如果有人用手柔和地摸摸你们的头,你们所感到的压力只是爱抚而已。可是这压力要是加强到了一百万倍,那它就能把一个人压成肉饼。数量上的差别就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镭制品的每一小块晶体都能发射整股整股的能量。

利用铀的射线来使照相底片上出现迹印,需要几小时,而镭射线只要眨眨眼就能造出物像来。在它的撞击下,磷光屏会突然发出很亮的光——亮度不在X射线撞击出来的光以下。还有,连那些平常不能发射冷光的物质,镭射线也能强迫它们发光。

在自己那间板屋里,居里夫妇一到夜里,总能看见玻璃、纸张、衣服以及偶尔出现在那强大的放射线里的其他物质,怎样地发光。

含镭的晶体,本身也能发射极强的光,强到可以照你看书。它们还能放热——每克镭,每小时大约可以放出热量140卡。此外,它们对人体也能起作用,皮埃尔·居里曾用自己的身体来验明这一点:他曾把手放在不可见的镭射线中几小时,结果手上就出现了个溃疡,像灼伤的一样。

当居里夫妇出席报告新元素的性质时,谁都不肯立刻就信他们。

他们的话怎能叫人相信呢?外面没有任何能量的来源,镭却能一分钟也不停地发出大量的光、热和一股股极其强大的不可见射线。这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难道那在整个宇宙间到处起作用的能量不灭定律,到了巴黎理化学院的校园中这间矮小、破旧的板屋里,就不起作用了吗?

这太不可信了,这同全人类百年来的经验是不相符的。

然而事实还是事实。真有那么极小的几块镭,在巴黎居里夫妇的实验室里,日日夜夜地大量发射着一股股的能量——一股股从无而生的能量。

从无而生!

这就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很快,世界各国就有几十位最优秀的研究家出来研究放射性物质。伦敦、纽约、柏林、彼得堡、蒙特利尔、维也纳都有人如醉似狂地研究这些物质,希望能打破这个自发地放出能量的闷葫芦。

所以不久就有了许多项新的惊人发现。

镭发射着3种不可见射线,人们采用了三个希腊字母α、β、γ称它们为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伽马射线同X射线很相似,是普通可见光线的同族,只是波长不一样,至于阿尔法和贝塔两种射线,则是由带了电的物质性微粒组成的。

这样,镭就不光是自发地放出能量了,它在放出能量的同时,又在走向毁灭。它毁灭得的确极慢,慢到每1克镭必须经过大约1600年才会消失一半,但这并不能改变这样一种基本的事实:组成这种元素的物质在毁灭着,并且在毁灭的过程中放出能量。

不久又查出,镭不断毁灭,到最后就变成了铅和氦,可是氦是元素,铅也是元素。可见一种元素的确能变成另一种元素!百年以来,人们认为只有中世纪的一些浅陋的炼金术士才说得出的纯粹无稽之谈,现在变成不争的科学事实了。

许多科学家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拒绝承认这一切。他们觉得如果承认这些新发现是正确的,那么过去积累下的一切知识都失去了价值。

历来认为永恒的物质,竟会毁灭……自古以来认为不变的元素竟会互相转变……人们认为不可再分、不可毁灭的原子,竟会分解成更小的成分:阿尔法、贝塔微粒……而这些物质性的微粒还带有电荷……

这就使一般人陷入慌乱中。

可是进步的科学家,绝不死抓住陈旧过时的观点不放,他们顽强地向前迈进。到今天,终于在那已被打倒的理论废墟上,创立了一种新科学,一种更有力的、能更圆满地阐明物质和能量的一切转变的、能更好地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的新科学。

(1) 亨利·庞加莱(1854—1912),法国科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相对论先驱。——编者注

(2) 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他首先发现放射性物质能够放出射线。——编者注

(3)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1934),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原籍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与她丈夫居里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编者注

(4) 皮埃尔·居里(1859—1906),法国物理学家,1898年他与妻子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编者注

(5) 伊纶·居里在1934年发现了人为放射现象。——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