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抑郁苦闷死得早
?
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洛阳宜阳县一个叫昌谷的小山村里迎来了两位大人物,一个是都官员外郎韩愈,一个是殿中侍御史皇甫湜。
这两位都是大唐文坛的显赫人物,特别是韩愈,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谓名满天下。
二人身着官服,骑高头大马,带着一众随从,浩浩****来到村口。
村里人哪里见过这阵势,都跑出来围观。远处一个体形纤瘦、通眉长爪、长相奇特的年轻人也跟着凑了过来。
韩愈勒紧缰绳,问这个年轻人:“小伙子,跟你打听个人,你们村有个叫李贺的吗?”
年轻人仰起头,两条眉毛紧蹙在一起,一脸茫然道:“有什么事吗?我就是李贺。”
壹
李贺,字长吉,别看其貌不扬,却不是一般人。他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据说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的远房亲戚,虽然并没有因此沾到什么光,但李贺在村里一直以皇室宗亲自居,跟三国时卖草鞋的刘备一样,不管走到哪儿,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把出身挂在嘴上,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的父亲早年曾做过县令,病故后家境逐渐败落,以致穷困潦倒。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家里有钱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四表叔五表舅们三天两头来串亲戚,让李贺不胜其烦,当时还跟邻居抱怨:“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也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有的都不相认,可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现在可好,全没影了,为什么?李贺说:“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
没钱必须勤奋斗,人丑就要多读书。骨瘦如柴、相貌丑陋的李贺自幼才思聪颖,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说:“李贺七岁能辞章。”尤其擅长“疾书”,就是写东西特别快,什么七步成诗,李贺一步都不用走,眉毛一蹙,提笔就是一首,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长大以后,李贺读书愈加刻苦,农活儿是不干的,平时除了看书,没事儿喜欢骑着毛驴出去采风,路上想到好的诗句就记纸上,放进随身背的锦囊里,回家立刻整理成诗,经常废寝忘食。母亲看儿子如此刻苦用功,心疼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肝呕出来才会停下来?吗?”
后来有个成语叫“呕心沥血”,其中“呕心”说的就是李贺;“沥血”则是指韩愈,因为他写过“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两句诗。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虽然地处偏僻乡村,但李贺的诗还是传到了京城。一首《雁门太守行》被长安和洛阳文坛疯狂分享,几乎刷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极具震撼力。
爱才如命的文坛大家韩愈看到这首诗后,不禁拍案叫绝,只是不认识作者,一打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青年,家就在洛阳。
韩愈说:“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当即决定跟自己的学生皇甫湜一起,亲自去探访这个少年天才。
贰
见面不如闻名,史料记载,韩愈一行到时,“贺总角荷衣而出” ,韩愈一瞧,李贺整个儿一非主流,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才子,不由在心里暗暗嘀咕:不会是抄袭或者有人代笔的吧?
毕竟这种事情是发生过的,韩愈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年少成名文采出众,就被传言有部分作品是父亲代笔;还有四川一个姓郭的文坛新秀,跟李贺一样其貌不扬,后来被发现居然抄袭别人。
所以,韩愈跟皇甫湜一商量,决定现场测试,说你就以我们今天来找你这件事为题,写首诗吧。
李贺慨然应允,提笔写下“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一行字后,凝神屏气,思忖片刻,一首洋洋洒洒的《高轩过》便一气呵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全诗结构严谨,跌宕多姿,辞藻华丽,可谓文采飞扬。
不光诗写得好,话说得也极其讨人开心,诗中称韩愈和皇甫二人一个是“东京才子”,一个是“文章巨公”。
韩愈当时看完很激动,拍着李贺的肩膀说:“写得不错嘛!在农村种地太可惜了,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吧,路费食宿什么的不用担心,到时候开个发票给我就行了。”
李贺说:“先谢谢韩老师,我倒是想考公务员来着,不巧父亲去年刚刚病故,所以,今年去不了。”
依照大唐例律,父亡,子女须服丧守孝三年,不得应试。
韩愈说:“没关系,那就明年再考,正好把功课再巩固一下,基础打扎实一点,明年我在洛阳等你。对了,你手里还有啥写好的诗词文章,回头都微信发给我,我帮你在全国重点刊物上推一下。”
就这样,在韩愈的赏识和力推下,李贺的诗流传愈来愈广,在诗坛的地位也扶摇直上。“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人们竞相转发引用。后人将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总之,大唐诗坛又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那一年,李贺刚满二十岁。
叁
第二年初冬,李贺守孝期满,踌躇满志地告别乡亲,赴京赶考。
李贺不负众望,先是参加在洛阳举行的河南府试,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晋级,获得年底赴长安应进士举资格,可谓春风得意。
当晚,李贺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发朋友圈晒自己的府试成绩单和进士科准考证,配文:我是上清华呢,还是上北大呢?好纠结啊!
人哪,就不能太张扬太得意,越是顺境越要保持低调。
李贺小小年纪就在诗坛声名鹊起,事业上有大文豪一路关照,别人早看他不顺眼了:你炫耀什么啊,第一名成绩怎么来的?自己心里没点儿数吗?谁不知道,河南府试的考题就是韩愈出的!
考试前夕,有关部门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称,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字与“进士”之“进”同音,犯了父讳,作为人子,理应避讳。
高招办负责人对李贺说:“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由于您父亲的名字起得不好,所以您终生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开玩笑呢吧?居然还有这种规定?李贺赶紧找韩愈想办法,韩愈一听也急了,这还有天理吗?赶紧四处奔走,上下活动,还写了一篇《讳辩》,以“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 为其辩护,说父亲叫李晋肃,他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那他父亲要是叫李仁,儿子是不是就不能做人了?
当时,韩愈刚从都官员外郎调任河南令,也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而且在文坛颇有影响力,李贺又是皇室后裔,按理说,找人活动一下,恢复考试资格,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居然没办成。
这件事让李贺深受打击,他黯然离开考场,独自返回老家洛阳昌谷,自此郁郁寡欢。
韩愈也觉得很没面子,第二年,托关系在长安给李贺找了份工作——奉礼郎,从九品,虽说职位不高,但总算让李贺踏上了仕途。
可是,依照唐朝规章制度,没有进士学历,也就意味着在事业上没有上升空间,自视甚高的李贺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工作不顺心,加上妻子又病逝了,当时觉得生活一片灰暗,勉强干了三年就称病辞职了。
回老家宅了一段时间,李贺决定去南方看看有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可是,“九州人事皆如此”,云游了一大圈,一无所获,又灰溜溜回到昌谷,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村主任一看,说这孩子这样消沉下去就把自己毁了,就给他出主意:“小李啊,咱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多试几棵嘛,求取功名非得考进士吗?文的不行咱可以来武的啊。”
一句话点醒了李贺,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参军呢?没学历有战功一样可以步入仕途,当年多少学渣因为科举考试无望跑去从军,后来在部队混得风生水起,反而比地方上的同学升迁得快。
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李贺经朋友举荐,投笔从戎,在昭义军中做了幕僚,负责文秘工作。
刚去的时候,李贺意气风发,一心想借此建功立业,曾赋诗自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然而,事情并没有沿着预想的轨道发展,因为昭义军这支部队历史上曾参与过安史叛乱,虽然后来又向朝廷投降并得到赦免,但终究不是朝廷嫡系,所以经常受到排挤,内部派系斗争错综复杂。北方藩镇割据,昭义军因讨叛无功,被朝廷多次整编。
李贺在这样一支队伍里干了三年,终于发现,此处也非久留之地,加上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便告病辞职,又一次回到老家。
肆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哀莫大于心死,这次回来,李贺不再追求功名,闭门在家创作并整理诗作。
村里人对此有各种风言风语。
——“出去那么多年,还不是两手空空又回来当农民了,还皇室宗亲呢,我看八成是假的。”
——“会写几首破诗有啥用,没弄个一官半职不说,在长安、洛阳连套房子都没混上。”
李贺听到这些话,面如死灰,半晌不语。
后来,人们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见形容枯槁的李贺一袭白袍,在村西头的乱坟岗一带游**,有时彻夜不归,面对孤坟喃喃自语,不知所云。
从那以后,人们发现,李贺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描写鬼魅的诗歌,有魂魄在阴风中寻梦,有恶鬼点燃忽明忽灭的松花灯,有上坟的纸钱在鬼魂的抢夺中嘶鸣,有幽灵在墓地上空飘忽不定……比如下面这首: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用词阴森恐怖,悲凉凄苦,“鬼”“泣”“血”“死”成为李贺鬼魅诗的四字真言。
其他还有“鬼灯如漆点松花”“百年老枭成木魅”“楚魂寻梦风飕然”“回风送客吹阴火”“嗷嗷鬼母秋郊哭”“纸钱窸窣鸣旋风”等等。
空灵诡异、极富想象力的诗风,在诗坛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李贺因此被后世称为“诗鬼”。
伍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李贺因长期苦闷抑郁,病逝于洛阳,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英年早逝,大唐文坛无不为之惋惜。后世给予了李贺高度评价,将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诗佛王维相提并论,称“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在九泉之下恨恨地说:“老子活着的时候你们在哪儿?!”
其实,诗人也好,其他艺术家也罢,活着的时候落魄不堪,死后才大红大紫的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凡·高,比如杜甫。
相比之下,李贺的情况比他们好多了:少年成名,青年时期就在诗坛崭露头角,且有贵人相助,一只脚实际上已经迈进了成功的大门。就是因为科举考试遇到了一点挫折,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导致严重抑郁,以致二十七岁就断送了性命。
说到底,还是心理素质不够强大,自视太高,抗挫折能力太弱,对功名的追求过于执着。如果不是这样,以李贺的才华,本可以在文学上有更高的成就,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佳作。
这正是: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