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一个轮回下的天翻地覆(1 / 1)

2019年,发生了很多可以载入历史的大新闻。

这一年,人们一边在北京长安街上老牌商场“赛特”关店中,追忆着传统零售的风光;一边惊叹着天猫“双11”总成交额又创下了2 684亿元的新纪录。被互联网影响最深刻的零售业完成了一个回合的较量。

这一年,人们一边在人人公司宣告放弃社交、移动梦网下架、百度贴吧关闭时,追忆着内心奔腾的青春年华,一边不知不觉地刷起好几个小时的抖音,有了新的集体记忆。是基于社交的自发推荐,还是基于大数据给你所喜欢的,引发了一波关于“善良”的讨论。

这一年,人们一边对流量明星略带偏见,一边学着饭圈小朋友们,为周杰伦做数据,冲刺超话榜首,忽然发现如今的偶像成了C2B流行趋势下打造出来的产品。

这一年,人们一边惊叹李佳琦创下1秒钟228万元的销售纪录,一边质疑顶上半个CNN传播效果的李子柒背后是个大的团队运作,殊不知新一代网红已经成为一个职业工种。

这一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3.5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网的七成,大半个中国进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很少人记得,十二年前,那列从上海站始发的动车组刚刚标志着我国进入动车时代。

这一年,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中看到了如期所愿的盛世,在夜晚的烟花绚烂中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成。无数人在睡梦中哼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

这些新闻就像电影结束时的彩蛋,是一段跋山涉水之后,时间给我们的礼物。人们惊呼着,也惊喜着。透过彩蛋回顾过往,发现当初那些我们熟悉的人和事,已经变换了模样,那些不经意间出现的,已经成长为不容忽视的新势力。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在这种迎来送往中不断更迭进化。

一个轮回的剩者为王

2019年初春,有几则消息,引发了一波“回忆杀”。

一是北京长安街上老牌商场“赛特”闭店。

二是万达百货更名为苏宁百货。

三是苏宁用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

人们一边感慨着曾万众瞩目的赛特沦落至此,也一边佩服苏宁不差钱地一路开疆拓土完成两万家门店的宏愿。

曾经“英雄般”存在的北京赛特购物中心,在商业业态更新和消费年轻化浪潮中,难逃岁月的洗礼,从辉煌到迟暮,接受闭店重改的安排。第一个进入中国、辉煌一时的外资大卖场家乐福,在22年之后仅剩60亿元的估值,令人大跌眼镜。外资巨头在互联网浪潮中的不适应性又何止家乐福一家,英国翠丰集团的TESCO(乐购)也悄悄和本土零售巨头华润万家进行了合并。

成立于2007年的万达百货,是商业地产进军百货的典型代表。鼎盛时期的万达百货全国门店总数达到110个,年开店15到20家,一度是中国最大的百货连锁企业。相比于赛特的“高端”特质,万达百货更加注重连锁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购物体验,是百货业态多元化升级的引领者。然而“史上大规模关店潮猝不及防”,万达百货首当其冲。2014年,万达百货出现亏损;2015年,关店超过40家;2016年,万达百货更是直接被王健林“踢”出半年业绩报告。

赛特和万达都是百货业态标志性的存在,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实体门店终没有挺过零售演进的车轮。这场始于2012年的“关店潮”,在传统商超与电商融合式发展中,画上了句号。

马上迎来30岁生日的苏宁,还活跃在舞台中央,故事还在继续。苏宁贯穿了整个商业零售发展的进程,历经了2007年传统零售的辉煌,2012年电商的冲击和颠覆,2017年新零售的消费革命等每一个阶段。

在从未停歇的零售业“战争”中,苏宁战国企、战外企、战同行、战电商、战自己,“剩者为王”成了“胜者为王”。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担当行业变革见证者的殊荣,在中国零售业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中,更是少有企业能走得长远,“剩”下来的苏宁算一个。对苏宁而言,没有所谓辉煌的顶峰,因为它一直在战斗和自我更迭,张近东的不断创新和远见卓识正是企业精神的本质内核,很珍贵。

规模扩张一直伴随着苏宁成长,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苏宁在2018年年末的分公司数量达到11 290家,排在第一位。这是什么概念呢?排在第二位的中国邮政,肩负着向全中国每一个角落提供邮政服务的重任,拥有分公司仅为3 028家。苏宁的扩张速度和网络覆盖能力可见一斑。

如今,苏宁在零售O2O大平台上,一步步实践着当初呼应者寥寥的“智慧零售”。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组织、管理、文化的系统能力,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浪潮中的企业尤其如此,苏宁任重道远。

十二年,被互联网影响最深刻的零售业完成了一个回合的较量。从对抗厮杀到博弈角逐,再到融合式发展,线上和线下都已经趋于理性,实体门店在竞争中两极分化。

邮储银行的负担变得甜蜜

2019年12月1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A股市场十年来最大IPO。三年前,邮储银行已经完成香港联交所H股上市,至此“A+H”两地上市圆满收官。在银保监会官网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中,邮储银行也成功晋升为国有大行,与工、农、中、建、交同列。

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今天的邮储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达5.65亿户,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已经超过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2018年,邮储银行营业收入达到2 612.45亿元,储蓄存款市场占有率10.96%,居行业第四位。

与其他五家国有大行侧重于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不同,邮储银行的优势是服务社区和“三农”。在邮储银行的4万个网点中,城市、县域和农村网点分别占比30%、22%和48%,县级以下网点数目占比达到了70%左右。邮储银行约有17万名员工,其中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60%以上。

这样的格局由早期母公司邮政集团承担普遍性服务的国家责任所致,并非银行自身刻意推动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定位让邮储银行在支撑发展农村经济中被赋予更多的“政治任务”。随着互联网公司带动的市场渠道下沉,村镇市场的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尤其是在个人零售业务中,而早已在此深耕多年的邮储银行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6月底,邮储银行的零售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高达87.02%,这一比例在其他大行中也就是30%左右。

邮储银行晋升为国有上市大行,要回到2006年拉开的邮政改革大幕,明确认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全资子公司,独立运作,这份批复对邮储银行成为国有六大银行之一具有奠基意义。

2006年,正是工、农、中、建的集中上市之年。此时,邮政系统改革刚刚破冰,2012年股改、2015年引战、2016年H股上市,再到2019年登陆A股,比肩其他国有大行,邮储银行用了12年。这些年,邮储走过的改革历程与2006年之前的国有大行别无二致,却在这些年的追赶和竞争中多了扎根基层的担当。邮政不仅追上了规模和资本上市,还将因为“亲民”获得更大空间。

过去很长时间内,邮储银行的“三农”特质,布局繁多的网点,是发展中很大的包袱和负担。然而,随着村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下沉市场红利得到极大释放。十二年过后,“三农”早已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这是改革的成果,更是服务业发展的见证。时也、命也、运也。

偶像成为一个产品

2019年7月16日,一位网友在豆瓣上真诚发问: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

一下捅了马蜂窝。

新浪CEO王高飞直接点名周杰伦超话。不争排名也要争口气,已经步入中年的“80后”“90后”粉丝“被迫营业”,展开了一场无组织有纪律的打榜行动。对他们来说,做流量数据并不在行也没时间,但很显然为了周董拼了!大家纷纷自学超话,摸索打榜规则,甚至还用起了多年前大行其道的QQ空间回踩冲浪的方式,“夕阳红”打榜团恍惚间又回到曾经**燃烧的青春岁月。

7月21日晚23时,周杰伦超话影响力破1亿,力压“顶级流量”蔡徐坤,成为首位超话破1亿的艺人。

尽管这件事情后来被质疑是新浪微博的事件营销,但在这场关于荣誉和尊严的战争中,是两代人的交锋,是两种不同的粉丝和偶像关系的展露。

当下的娱乐圈,流量明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们有些没有明显的才华,也不乏一些五音不全、乐理不通充斥乐坛,没有演技、全靠抠图的明星活跃在荧屏的极端情况;但靠着粉丝应援的数据还是可以“坚强”地活着。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偶像就像被打造出来的一个产品,同样符合C2B的逻辑。这些流量明星按照粉丝的心愿,在娱乐和商业的流水线上被程序化地雕刻出来。粉丝为其打榜,参与其创造,为其作品或者代言买单,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循环。这个过程中,流量小生、小花们可能会被新人代替,会被市场抛弃,也可能会坚韧地成长起来。只是成长的环境,不再纯粹。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成了,将会更加强大。

此役过后,人们终于开始发现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早已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创造,从崇拜作品,到为偶像的作品、代言、带货等全面买单。

网红成为一种职业

回首过去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数以亿计网民的关注和传播,网红应运而生。

他们有些成名于艺术才华,比如**不羁的“80后”文化偶像韩寒;有些成名于搞怪作秀,比如“S”形的芙蓉姐姐;有些成名或许只是个意外,比如手捧奶茶走红的章泽天,开启了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他们从互联网的文字时代到图片时代,很快火了起来,但大多是偶然的、短暂的,数量也极其有限。

如今,在音视频时代,网民们所受到的感官冲击更加直接,网红们普遍更加主动和努力,运作的方式更加专业化,变现之路更加成熟和商业。一批路人走上了网红之路。B站上一批UP主火了,抖音上一批玩家火了,中国蓬勃发展的直播中,李佳琦火了。

2019年,李佳琦在抖音有超过3 500万的粉丝,创下过1秒钟228万元的销售纪录,“双11”当天的24个小时,保守估计靠着直播带动了10亿元的销售额,目测这一年赚到了两个“小目标”。

李佳琦的背后是一个300人的团队,大家都围绕着他,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在成名之前做过6年的美妆,3年的主播职业,按一万小时定律来看,这近十年的刻意练习,才让他成为顶级专业网红。这种硬实力,显然不是学几句“OMG”,就能企及的。

而同样有才华的,还有被央视点赞的古风文化网红李子柒。她荣登“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被外媒誉为能顶半个CNN,一个FOX,两个CBS。李子柒手上的老茧和清爽的面容一同让人们震撼。虽然一度辩解,但背后的团队运作也是不争的事实。

李佳琦、李子柒们,自身硬核,运作专业。相比于之前的网红,新一代网红们成了一种职业工种,和商业的无缝对接中,一个网红创造的利润,堪比一家上市公司。在全民娱乐的时代,网红已成为一个价值万亿元的经济体,是很多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光环和暴利之下,越来越多的UGC转向PGC,从无意识的生产转向更加专业的创作。各大平台也开始了专业资源的争夺。2016年,百度视频宣布独立运作,融资10亿元,全力发展PGC。不但发挥聚合作用上线了PGC自媒体排行榜,还以技术手段和千人千面的搜索体验为“**”,推出了PGC自媒体开放平台。腾讯也启动了“惊蛰计划”,签约了100个PGC优质项目。已经投入阿里怀抱的优酷更是以此起家,打造“精品PGC”内容,已然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相追捧的热点。

每个月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投身短视频、直播行业,人人争当网红。更有数以亿计的人,在手机前等待网红的出现。

商业模式的精神遗产

理论上,服务业企业创新大概可以分为两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前者强调对技术的投入,以提高服务效率,拓展服务方式,并最终体现在对非技术创新的支撑上。非技术创新包含:服务概念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流程的创新等,这些都逐渐幻化成近年来让人爱恨交织的商业模式创新。

实践中,互联网思维席卷一切的那几年,商业模式创新一度被神化,甚至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产业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嗅觉灵敏的资本无疑给加了一把火,让“猪”也在风口上了天。互联网和资本的狂热中,PPT制作和讲故事的能力成了一种重要的融资变量,“商业模式”高频度地占据了各类投融资交流场合,平台、生态、赋能、共享、O2O等概念四起。

过去这些年,在电商、视频、共享单车、本地生活等每一个风口中,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基本相同,那就是依靠庞大的用户群体根基,以免费战略打开流量入口,而后在增值服务和不断扩大的应用场景中收割利润。

“商业模式决定成败”的理念大行其道时,免费战略开启了很多新业态的发展,并成为击败对手的强大武器。

淘宝堪称鼻祖,在那场与eBay的较量中,后者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在视频行业,以免费的影视资源引流量,以重金独家垄断影视资源,以可期的流量来寻求重金支持,在这样一个似乎完美又迅速放大的泡泡中,一个又一个没有靠山、没有金主,也没有胆识投入的视频网站倒下了,被吸收了、合并了,未来留下了背靠着BAT的“爱优腾”格局。而后,不管是团购崛起之时,还是共享经济的混战中,免费都成为快速获取用户、占领市场的不二法门。

免费战略需要大资本的捆绑和支撑。身在其中的人们都知道,烧钱烧不出门槛,用户忠诚难以真正建立,但“大家都在烧钱,我们有什么理由停下来”。一段时间内,很多互联网新兴业态企业快速崛起、迅速突围,又突然陨落,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在资本的支持下,它们跑马圈地,上演着补贴大战。随后又在资本的裹挟下,不断“合并同类项”,寡头争霸频频上演。当行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牌,从千百家混战,到剩者为王,巨头掌控市场时,又面临着“杀熟”的批判,以及管理能力跟不上商业模式创新的速生型企业难题。

过去这些年,在很多新兴业态的崛起中,烧钱,似乎成为一种信仰。有人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创投行业烧钱的血泪史:始于百团厮杀,成于出行混战,衰于直播大战,终于单车对垒。

免费的资源和信息曾经带给我们的生活极大的便利,早些年,视频资讯随心看,免费游戏随便玩,免费的东西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互联网上的即是免费的”甚至是一个固有的观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发珍视时间,开始变得理性,发现海量的资讯、视频轰炸越来越多,精品内容却越来越少。于是阅读付费、视频付费、知识付费应运而生,相比免费战略中从流量争夺到流量变现的复杂逻辑,付费变得更加简单、直接。

互联网从业者们发现,流量黏性比流量本身更加重要,“流量经济”正在转变为“黏性经济”。在黏性经济里,产品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吸引眼球或者引流,而是为用户带来切实的价值,与用户建立情感的共鸣。这需要舍弃旁支,舍弃复杂的链条,专注地做出极致的产品。目前,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提供精品、收费内容,免费战略的魔咒也正在逐渐被打破。

大浪淘沙中,很多被创投们赋予期望的企业速生,也速亡,尤其是以乐视为代表的一众明星企业遭遇危机,跌下神坛。后来者开始清醒、理性。商业模式的基础终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从最开始就要有的敬畏和双赢。然而,平台、赋能、共享这些火热的商业理念并没有错,它们成为此轮创新中的一种精神遗产,待未来传承。

移动梦网的历史价值

2019年12月21日,中国移动宣布正式下架梦网热点资讯服务,这个2G时代就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成功探索的产品,正式退出历史。消息令人玩味。

移动梦网是2001年前后,中国移动构筑的手机上网平台,囊括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各种电信增值服务。对电信运营商而言,用户的入网协议是一次签约,长期有效,用户定期付费,运营商因此获得了大量稳定的存量客户,这是显著的入口优势。深度开发用户需求,提供增值服务成为自然的选择。运营商们开始集成第三方的产品,获得额外的收益。对第三方而言,依托运营商的入口优势向用户销售产品,与运营商分成,也极具**。移动梦网成功兼顾了不同利益方的目标。虽然在此后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浪潮中并没有持续出彩,但却意义重大。

于当时,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恐慌中,互联网企业找到了获得增长的新方式。

网易最先收益,扭亏为盈。此前,网易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已经四个月零成交,一度被停牌。凭借于此,迅速复牌成功。

对腾讯而言,移动梦网也是救命恩人般的存在。此时QQ刚刚兴起不久,虽有流量,但未找到可观的变现方式。在当时靠着流量还难以获得风投的关注,更别说银行的贷款。缺乏收费渠道,腾讯难以壮大。移动梦网改变了腾讯的生存状态。而且,很快腾讯靠着QQ数以亿计的用户增长,击败了搜狐、新浪。腾讯通过与运营商二八分账(运营商20%,腾讯80%)协议,迅速长大,赚到了第一桶真金白银。在这种模式下,腾讯拥有了64%的毛利率和39%的净利率水平。电信增值服务很快成为腾讯当时的第一大业务,也是腾讯的现金牛。

于此后,这是长久以来互联网企业找到的,为数不多的,一种可以直接向终端用户收费的方式。这些年互联网企业以免费战略获得流量,但却在变现方式和盈利中苦苦挣扎,移动梦网的模式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大胆推测,如果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模式得以延续,互联网企业们专注于产品本身的精耕细作,或许会减弱“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长逻辑下的浮躁和不确定性,或许会减少那些为了引流量而造成的海量资本的浪费,互联网业态会以另一种姿态成长起来,但其普及速度和繁华程度定不如今天这般肆意。历史从来不会给我们彩排的机会,好的坏的,都是如此。

很遗憾的是,移动梦网中的消费陷阱、糟糕的体验让用户对这项服务小心翼翼,甚至排斥。运营商们也因为客服热线的过度营销和免责思维,在电商、移动支付、社交产品所构建出的新入口中,逐渐失去了入口的价值。

技术中立or请你善良

2019年,微信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10亿,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2019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一个人站在讲堂上说了四个小时,从现场的画面来看,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场。这位不善言辞的“微信之父”,没有任何演讲技巧,“啰里啰唆”地讲述了微信的每一个功能背后的理念和逻辑,以及做一个好产品的原则、底线和善良。这更像是对微信八年初心与原动力做了一个系统性的告白和自述。马化腾在朋友圈里评价张小龙的这次超长演讲:史无前例、十年不遇。

很快,对这次演讲中所涉及的“底线和善良”及其影射,业内吃了好一阵子瓜。

2019年,字节跳动市值突破750亿美元,张一鸣带着抖音和今日头条以颠覆者的姿态和强势的内容生态,悄然杀入第一阵营。对取代百度,构建新的B(ByteDance)AT格局信心满满,甚至于人们开始猜测,字节跳动是否能够颠覆腾讯生态。

这一切都源于张一鸣开创了基于算法的信息分发模式。

七年之前,分发资讯App——今日头条悄然诞生。它没有采编人员,不生产内容,没有立场和价值观,只做内容分发渠道,它运转的核心就是一套由代码搭建而成的算法。员工超过1/3是工程师,他们根据算法模型评估出用户的喜好,然后推送用户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依靠精准的内容分发技术和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迅速崛起,2018年日活超过2亿。此后的短视频抖音如出一辙,大数据算法的千人千面中,字节跳动旗下的资讯、娱乐产品都火了起来。相伴随的是,大批报纸倒闭了,门户网站枯萎了。但就像当初门户网站对传统媒体的颠覆,而后展开合作,各自做好内容和渠道一样,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开了头条号。内容和渠道的关系,相比于门户时代有了更紧密的关联和共赢。

2019年年初,今日头条开始尝试打造全网搜索的功能,直逼百度,搅动着中文搜索格局。同样是卖关键词竞价广告,和百度价格越高,广告出现的位置越靠前不同,今日头条的售卖逻辑更加效果导向——价格越高,你的广告越会得到更高的用户匹配度,也就越容易被用户刷到。

这是字节跳动对“算法分发”更极致的应用,以及“信息创造价值”的延伸。凭借多年的用户数据积累,字节跳动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用户画像,足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坚持“技术中立”的张一鸣直言:“你看到什么,就说明是什么样的人。”

人们的担忧在于,搜索的技术中立,会直接导致搜索结果的不中立。每位用户身上都贴满标签,定居在不同的小格子里,不停地观看相似的内容。就像《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中所说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也会带来“自我封闭”的危险。在“你感兴趣的”匹配之下,用户想主动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时,显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可能进一步加剧茧房困境。

张小龙说:“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保健品的标签,那么他将会被推送保健品的文章。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于是坚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张小龙,花费了大力气来做好“朋友圈”这种用户自发的分享机制。

内容的分发是基于算法和程序员的操盘,还是用户的自主选择和分享,成为头条和微信发展的不同底层逻辑及各自清晰的调性。于用户而言,是一直看感兴趣的,精耕深挖,可能被自己的茧房束缚,还是要放开眼界,接受多元化的事物,是不同的选择。无关优胜劣汰,没有成王败寇,这个时代给了人们多元化选择的机会。

用户并不是总是理性和清醒的,这是平台责任,张小龙说“请你善良”。人们对此表达出强烈的respect(尊重)。除此之外,人们对张小龙的膜拜,还源于他对赚钱的克制,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定规则、做裁判,做好社交的体验上。

恰恰是社交,支撑了整个腾讯帝国。

时间回到2010年那场著名的3Q大战之前,手握QQ亿级用户流量的腾讯,在门户、电子商务、搜索、SNS等领域四处出击,构建“一站式在线生活”的腾讯帝国,一段时间内让无论是先入者还是后来者都忌惮不已,甚至无路可走。

此时,同样是手握全球顶级流量,这次微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张小龙说这不是克制,这是一个好的产品所坚持的原则而已。

2019年,腾讯的营业收入达到3 772.89亿元,约是十六年前(2003年的营业收入7.3亿元)的517倍,十分耀眼。对于未来,腾讯开始All in产业互联网。2019年,在腾讯21岁生日之际,确立了“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新使命,新的增长及再造,让我们拭目以待。

欣欣向荣的互联网业态

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令人兴奋。对于每一个体生活的影响,互联网所及之处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服务业发展而言,是值得浓墨重彩的篇章;对一个国家,是构建竞争力的重大机遇。当然,也正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壮大,才有了互联网业态的欣欣向荣。

第一,网民打底。

早在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就达到了2.53亿,第一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比全欧洲人口还要多。其中手机网民8.47亿,占比达99.2%。网民比任何其他基础设施,于互联网业态的发展都要来得直接。

第二,消费保障。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人民币,在成为第一大制造国多年后,第一大消费国也在招手(1)。2006年,这个数字只有7.6万亿元。十三年间,中国人消费的体量,增长了五个2006年的消费数额。这是切切实实的需求滋养,互联网新兴业态的风口中最先发端于消费,而后营销、购买、支付、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生机,衣食住行、康养娱乐,每一个领域都被洗礼,于是有了消费互联的遍地开花。

第三,制造基础。

淘宝的“万能”形象深入人心,背后是“无所不能”的中国制造体系。这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制造端逻辑。世界上最流行的样式一露面,只要客户需要,一两天内,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就能找到同款。更广泛的层面,网络基站的建设,背后是可靠的设备制造;手机用户的普及,背后是性价比高的手机制造;共享单车的狂奔,背后是完备的自行车生产体系……互联网业态的发展,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实体和硬件基础。

第四,资本支撑。

过去十多年间,创投兴起,创业板开市、新三板开闸、注册制推进,畅通了资本的退出渠道。在资本的加持下,众多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创投领域投出的上市前期的项目个数相当于2010年的3倍。其中金融、移动互联、物流三大行业合计占比45%。风投资本的加持,很多新创企业跑马圈地,快速崛起、迅速突围,成为明星或者独角兽,一个个新兴行业破土而出。资本在很多新兴行业的走向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独有的精神。

更懂人性的本地化产品创新,以及那些极致服务,恰都依赖于此。比如我们的快递业和外卖服务。前者,前一晚11点前下单,第二天上午9点就能收到货物。后者,想吃啥,半小时之内就会有人给你送到。这不是技术的难题,无关商业模式,而是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波互联网业态中所体现出的红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人们将快递员称为“救命恩人”,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

一个轮回后的经济新引擎

以上过往,皆为序章。

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53.4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9%,相较于2006年39.5%的占比,大幅提高了14.4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有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的重创下红利渐失的反衬,但更多的还是服务业自身不断地发展优化、在创新创业中迸发出的活力。

首先,大企业的快速增长,对服务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支撑。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1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所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达37.63万亿元,是2006服务业企业500强的6倍,是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80%。

十四年间,大企业风云际会。商超百货等传统零售终端巨头在网络购物的冲击中出现关店风波,在新零售的洗礼中寻求出实现价值的新方式。贸易巨头们纷纷转型,在资本端或者在制造端重塑生机,或以主业优势,向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全流程服务的供应链企业转型。交通运输企业进入整合联盟时代,以中远海运集团成为全球运力规模最大的综合航运公司为代表,铁路、公路、水上、港口、航空等运输资源进行着更大范围的整合。房地产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调控中仍旧肆意生长,迎来了在世界500强中的独树一帜的高光时刻。BAT三大巨头,在搜索、电商和社交上各自扎实地生长,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互联网巨鳄,它们广泛布局,为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搭建起基础设施,孵化出TMD和PKQ般的新力量。

新创小企业也熠熠生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量创业型公司和创客个人得以孵化。它们被创投资金牵手,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滋养中,拓展着市场的边界,一派欣欣向荣。滴滴、摩拜、美团、头条、小猪短租、VIPKID、陆金所等新业态走进我们的生活,涉及出行、娱乐、本地生活、旅游、教育、理财等各领域,消费服务业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都实现了一定的领先地位。产业服务也开始崭露头角,找钢网将钢铁流通从“批发制”变革为“零售制”;运满满连通了全国80%以上的货车,进行运力的供需匹配;“生意帮”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理念盘活小工厂的闲置资源,探索出制造业转型的另一种可能性;住宅公园打通了从图纸设计、采购、施工和装修各个环节,为农村建造个性化的房子。十四年间,这些新创小企业茁壮成长,并从商业的底层逻辑上促进着服务业向新的方向前行。

服务业增长的背后,不同产业间出现兴盛和衰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四年间,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三大传统服务企业日渐式微,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产业呈现重大分化。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在2006年的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三大类传统行业包含313家,而历经十四年变迁,减少到208家。与此相对应的,金融、供应链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的企业数量,由2006年榜单中的59家攀升至120家。这在更宏观的层面也得到了印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至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12.75%下降到8.70%,住宿餐饮增加值对服务业的贡献从4.84%下降到3.52%。过去多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因为贡献有限很少单独披露,但2018年它们的占比已经达到12.1%。

服务业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也日趋分化,并有强者恒强之势。

受需求的拉动及高素质人口和技术的支撑,北上广三地多数时间都位居地域三强,但冠军宝座北京早已让位于广东。2007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广东入围36家。其间持续发力,在2019年的榜单中增长到99家,遥遥领先于中国任何一个省份和直辖市。上海主要领导曾发出遗憾之问:“我们为什么没能留住马云?”这个心结引发了上海对创新能力、城市文化与性格的全面反思。痛定思痛之后,上海再造新经济的土壤,拼多多、大众点评、B站、小红书、趣头条、哈啰等互联网新秀先后崛起,上海“互联网沙漠”的阴影终于见到阳光。近几年,江苏、浙江崛起,挺进第一阵营,大有代替北京、上海之势。地域轮换的背后,是政策环境和需求坚挺的王道。

从企业规模到产业、地域分布,服务业欣欣向荣,正遵循着一条持续优化的逻辑。服务业已然结结实实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1) 2019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 375.57亿美元,约43.0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