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树立规则,但又怕规则太严厉伤害孩子,作为家长该如何平衡?
我们在给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常常面临的难题是,不严厉,孩子常常不把规则当回事,但身为父母也不希望因为太过严厉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让他感到恐惧与害怕,甚至影响到亲子关系。
我们的担心都是有道理的,过分强势确实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心理,甚至留下心理创伤,但放任不管也确实会让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走上歧途。所以在对孩子进行管教和树立规则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清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才能够及时做到适可而止和避免伤害。树立规则常常还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做什么的习惯问题,另一方面是不允许做什么的边界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树立需要做什么的习惯问题。比如,我们希望孩子知道必须刷完牙才可以上床睡觉,在大人看来这是一个为孩子健康考虑和理所应当的事。但常常出现的场景是,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和催促孩子,不然他们好像永远不觉得这是自己的事,而这时候也就是我们失去耐心开始“暴力逼迫”的时候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主要的原因是,虽然他们能够听懂我们所说的为他们好的原因和道理,但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行动动机常常还不具备理性的特点,因为人类的理性脑直到成年才算是逐步发育完全,而在此之前运用的更多的是情绪脑。所以,就很自然地会出现,孩子好像知道这些道理,甚至自己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行动的时候拖泥带水。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道理只是一些并没有被充分消化理解的文字而已。长虫牙的痛苦,牙齿坏掉后要看医生的恐惧,都是没有深刻体验过的感受,就无法和这些言语产生联系。
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我们提前为孩子培养这些习惯不就是为了避免这些糟糕的情况在他身上发生吗?所以如何让孩子避免无可挽回的结果又能够唤起他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是激发孩子主动配合的主要方向。
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式来帮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背后的意义:1.像疫苗一样,给孩子类似灭活的病毒,比如刷牙的事情,可以带孩子去口腔医院看一看长虫牙的病人是怎样接受治疗的,孩子会很聪明地发现还是刷牙比较划算。2.如果孩子有信赖的同伴有过类似糟糕的体验,可以鼓励孩子去问问他的体验如何,学龄期孩子同伴的影响力往往会比家长的苦口婆心来得有效。3.在家里提醒孩子的时候,重点放在我们因为爱他而感到担心和不安的心情上,多表达如果他可以学会照顾和保护自己,爸爸妈妈会安心和感谢他的帮忙,孩子也会明白如果他这样做其实会帮助爸爸妈妈缓解紧张和焦虑。这其实是利用亲子之间的感情帮助孩子对行为赋予一个“值得做”的意义和价值感,同时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父母而言是重要的。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设立不允许做的边界的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规则常常除了帮助孩子远离危险和让孩子变得更好,还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和破坏。学龄期的孩子常常对世界充满好奇,有些胆大的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常常就很容易变成无所顾忌的破坏和攻击,所以在面对这些孩子伤害和破坏一些底线与原则的时候,我们的严厉和坚决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们先需要清楚的是,孩子伤害别人或者侵犯他人利益到底代表着什么。可能有些父母会觉得因为孩子小还不懂事,也有些父母很紧张觉得这或许是孩子未来做出更糟糕的事情的一个前兆。但真相或许是孩子有故意的成分,毕竟搞破坏是令人兴奋和感到刺激的,甚至还可以获得很多的关注,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对他人和环境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在树立这些边界的时候注意这几点:1.温柔而坚定地去重复坚持这个底线和边界,情况严重时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也是必要的,目的是让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玩笑和恶作剧。温柔和坚定的目的是不要把孩子当成罪犯一样去指责和审判,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道歉和修复伤害。2.帮助与支持孩子面对错误和承担责任,不要把道歉和修复的责任全放在孩子身上。对于孩子而言,意识到自己是个“坏孩子”已经够可怕了,还要面对被爸爸妈妈抛弃的恐惧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我们陪他和鼓励他去修补错误时,孩子一方面会更信赖大人的管控,另一方面也会将对约束的恐惧转化成敬畏而更倾向于主动去维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