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总觉得没有例子怎么办(1 / 1)

好几个家长跟我提到,自己的孩子平时也看书,有一定的阅读量,但一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孩子的阅读量没有能够转化为作文素材,看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好小作文。还有的孩子则是就知道几个例子。有个当老师的朋友某次打趣说,一旦碰上“挫折”“勇敢”之类的题目,十篇有八篇都是写司马迁的。

这些孩子,面临的是同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学会把自己读到的内容轻松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里,所以一提起写作总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这种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小学,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写司马迁的也大有人在。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出在写作上,而是出在阅读上。孩子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可能只看懂了故事的梗概,没有太在意故事的细节,所以在写作时才会毫无思路。所以,要在阅读的时候,就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有个亲戚家的小孩也有同样的问题。我跟他说:“其实素材很好找,下次你每读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都花五分钟想一下,这段文字、这本书,哪些地方能用到作文里面去?能用到什么样的题目里面去?就算平时看的课外书不多,但上课、考试,总要做阅读理解吧?那些选的都是短小精悍的案例,很适合作为作文素材。平时阅读的时候,每次都多花一点时间想想怎么把这一段话用到作文上。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有思路了。”

我当场拿他的语文考试卷看了一下。阅读理解讲的是一个妈妈给孩子缝衣服的故事。孩子想了想说:“写母爱可以用这个故事。”

我说:“你再想想,还有什么题目?”

他又想了想说:“写感恩能用,写一件难忘的小事也能用。可是这次考试考的不是这个内容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考这个题目,到时候我就不记得这篇文章了。”

我说:“你看,刚才一篇文章,我们就有三个题目能用。你看十篇文章、二十篇文章,就有更多的题目、更多的素材能用。不考这个,也可能考另一个。这次不考,下次可能会考。这就是积累。识字的时候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认识,凡事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且这样很简单,每次就多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就够了。”

孩子将信将疑,但孩子的妈妈相信了,后来看儿子的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总会多问一句:“这个故事写什么作文的时候能用?”有时候阅读的素材,娘儿俩绞尽脑汁,觉得实在是没有什么题目能用,就瞎编一通,最后两个人哈哈大笑。

在孩子的妈妈也怀疑我的方法之前,积累起到了效果。有一个阅读理解的内容是讲地震的,大概内容是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以及大多数地震学家都不相信地震可以提前好几天预测出来。他们聊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小朋友说:“地震学家真可怜,预测不出来还得研究。”妈妈说:“因为地震很可怕呀。”

之后有个作文题目是“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很多小朋友写了身边的故事,比如妈妈照顾生病的自己、老师带病上课等。但这个孩子用了地震素材,他写的内容是地震学家们明明知道预测地震很难,现有的手段无法预测出来,但他们还是拼命地努力研究,因为地震非常可怕,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拯救千千万万的人。他为他们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感动。这篇作文拿到了全班唯一的满分,也是这个孩子第一次拿到作文满分。

孩子的妈妈打来电话感谢我,但我觉得,其实是她一直坚持跟孩子交流,让孩子养成了阅读后回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够有这样的效果。这次作文拿到满分让孩子信心大增,现在更爱读书了,也渐渐知道怎样从书里找到合适的例子,不再需要每一篇文章都拉着妈妈编怎么使用了。

我很为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