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题经常马虎,应该怎么解决(1 / 1)

家长和老师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千万要避免出现所谓“正确的废话”,比如“你要细心点”“你得动脑筋”等。这些说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原则上正确,但并没有分析出孩子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没有实际可以操作的方法和解决的效力。孩子表面上可能未必顶撞,但内心深处会觉得无用,等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就会出现逆反等情况。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粗心马虎”,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1+1等于几,孩子在什么情况下答都不会出错,因为已经足够熟练。所以,我们在知道孩子答错的时候,不要简单地用“马虎”来进行描述,要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症状1:抄错数、看漏条件等问题

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通常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专注力不够,即所谓的“溜号走神”。当然,一个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孩子需要做的事是在做题的时间段内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可以借助“舒尔特方格”等工具进行有效改善。

所有提高专注力的工具的原理都是训练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关键信息上而忽略无关干扰,所以哪怕不借助任何工具,也可以进行训练,比如随机念出一组数字,让孩子倒背出来,数组随着训练的进程逐渐加长。

第二个原因是书写习惯的不规范,比如有些孩子写的数字“9”经常看起来像是“7”;有的孩子写多个算式的时候绕圈写,然后写着写着就自己找不到了;等等。孩子在学习时,书写的规范严谨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条理性、严密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脱式计算的基本格式等。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重点关注,而不是只关心结果正确与否。

症状2:出现低级的计算错误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也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孩子的数感问题。比如孩子在做乘法计算时,明显出现了个位错误或者数量级错误(如:37×79,个位一定为7×9的个位数字,即3,且整体大小应该小于40×80=3200,估算结果在3000左右,但孩子的结果为三位数或者五位数),或者应用题问一个老人的岁数,孩子的答案明显不符合常识。这些都需要通过数感训练来解决,具体的方法我会在后面展开说明。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缺乏一些速算与检验的相关技巧。比如一个整数乘以9或者9的倍数,那么结果的各个数字之和一定能够凑出若干个9,如182×27=4914,得数除了数字9本身,剩下的4+1+4也等于9。再比如,任何一个数乘以8或者8的倍数,结果的后三位一定是8的倍数,如1547×24=37128,得数的最后三位128是8的16倍。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快速判断得数是否正确。孩子假如并不了解,那么哪怕有检验的时间和意识,很多孩子也是把错误的方法和答案重复了一遍,而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

症状3:其他看起来像是马虎的问题

举个例子,2020年浙江某地四年级期末考试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在进行12乘以某一个数的乘法计算时,如果不小心将12当成了2,而少算了10,那么要保证乘积不变,另一个数应该如何变化?”

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为“乘以6”,但考试时错误率非常高,而错误的答案都是“加10”。当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大多数孩子的理由都是“马虎了”。但深究背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如前所述,孩子缺乏相应的检验技巧,其实只要随便代入一个数字验证一下就可以发现,“加10”并不能保证乘积不变;第二个,孩子对于乘法中“两个乘数分别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乘积不变”这样的性质及背后的原理并没有清晰和深入的理解,只简单地记成了一个增大、一个减少,且这类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才是考试出错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