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死了,武则天从天后改称为皇太后。唐朝会向何处去呢?此时,武则天已经听政二十多年了,天下尽在掌控之中。谁都感觉到,武则天不会轻易把权力交给太子。但是,太子毕竟已经成年了,完全可以立即亲政。武则天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就在这时候,有一份文件出现了,这份文件一颁布,武则天一下子又有了合法的参政权。怎么回事呢?唐高宗临死之前,遗命裴炎辅政,同时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叫作《大帝遗诏》。《遗诏》是这么说的: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卷一一)
这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一句。这份遗嘱实在是太不同寻常了。它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皇太子可于灵柩前继位,就是皇太子李哲就在皇帝的灵柩前面即位当皇帝就可以了。这是确立太子作为继任皇帝的身份。第二层意思,新皇帝怎么给老皇帝服丧呢?唐高宗提出来,依照汉朝的制度就可以了。汉朝是什么制度呢?就是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按照当时中国的规矩,对于一般人而言,父亲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但这三年并不是整三年,是二十七个月。皇帝政务繁忙,不能二十七个月都在那儿服丧,所以就用一天来代替老百姓的一个月。这样,新皇帝给老皇帝服丧的时间就变成了二十七天。第三层意思,“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军国大事要是有皇帝决定不了的,去听听天后的意见。这可太不同寻常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高祖还是太宗遗诏,都说“军国大事,不得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表示大丧期间平常事务可由百官处理,然而军国大事的处分事关君权,仍由嗣皇帝亲自处理。而唐高宗居然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那么唐高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这个遗嘱反映出唐高宗对李哲相当不信任。李哲因太子监国期间表现不佳,高宗担心他控制不住局面,而武则天执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最后的时刻,唐高宗宁愿信任妻子。第二种可能,就是这个遗嘱是在武则天的控制下制定的。那么究竟是哪种可能更接近事实呢?
我个人认为,虽然武则天控制一个弥留之际的皇帝并不困难,但是这个遗嘱仍然应该反映了唐高宗的个人意志,是他自己做的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三个理由:
第一,唐高宗确实不信任太子。太子李哲的性格可以归结为两点:荒唐,任性。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太子,皇室对他的教育也比较马虎。李哲小的时候基本上是任着自己的性子发展的,而他的性格又偏重于斗鸡走马这一路。在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之中,只有这个老三不是才子,不过,他小时候做的一件事倒跟著名的才子王勃有关。当时,李哲和二哥李贤都是王子,一个封英王,一个封沛王。斗鸡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两个小王子也都喜好斗鸡。大才子王勃当时也只有二十岁,在李贤的手下做官。看到两位王子斗鸡,他一时技痒,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就是讨伐英王李哲的鸡的檄文。没想到这篇游戏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唐高宗认为这是在挑拨两个王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生气,就把王勃赶回老家了。当太子以后,李哲明显表现得非常不适应,整天只知道骑马打猎,显得十分荒唐。所谓任性,是说李哲从来不听别人劝。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巡幸洛阳,留下李哲监国,给这个新太子找了三位大臣辅佐。可是,尽管大臣苦口婆心地上书,劝说太子有时间多读书,尽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子也只当耳旁风。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向他的宫里,可是他照样我行我素,该斗鸡还斗鸡,该走马还走马。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对李哲非常失望。开耀二年(682年)正月,太子李哲的嫡长子降生,唐高宗大喜,亲自为孙子起名“重照”(就是后来惨死的重润,见第二十九章),并在皇孙满月那天大赦天下,改元永淳。不久又下令立小重照为皇太孙。此举可是极不寻常,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太子健在就立皇太孙的先例,何况重照还只是个满月的婴儿。高宗这一举动说明,他对太子已经失望透了,只能寄希望于太子的儿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婴儿呢。现在,唐朝水旱灾害频繁,边疆也有突厥和吐蕃的逼迫,皇帝又要死在长安之外,内忧外患之下,唐高宗怎么能够放心让一个不懂事的太子直接掌权呢!
第二,唐高宗不信任宰相。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皇帝不信任儿子,为什么不让大臣辅佐他呢?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大部分宰相都是武则天到洛阳之后新提拔起来的,当宰相的时间刚够半年,经验不足,不足以托付大事。二是唐高宗吃过顾命大臣的亏,因此不愿意让儿子再吃同样的亏。当初唐太宗去世,不就给唐高宗安排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做辅政大臣吗?后来,高宗深感受大臣控制,因此努力提高皇权,最后,才在废王立武事件中一举铲除元老重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唐高宗终生不信任大臣,不允许大臣权力过重。他虽然任命裴炎当顾命大臣,但是不想给他太大权力。
第三,唐高宗还是信任武则天的。武则天的行政能力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检验,唐高宗非常佩服。他曾说:“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政。”(《册府元龟》卷八四)另外,唐高宗还是笃信一个女人是不可能独立成事的。按照当时的说法,女人只能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武则天的权力再大,最后还得回归到儿子手里。
就这样,《大帝遗诏》保留了武则天的一部分权力。不过真要行使这份权力,武则天还面临一个难题:这个遗嘱赋予了武则天权力,但是并没有明确武则天应该如何行使权力。也许在唐高宗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事需要咨询武则天应该由新皇帝自己判断,把武则天置于最高级顾问的地位。这实际也是唐高宗对武则天揽权的一种限制。真是至亲至疏夫妻啊。
武则天看了这个遗嘱会有什么感觉啊?我想武则天会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她喜的是唐高宗在最后时刻还给她一部分权力,让她还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参政;惧的是怕用不好这个权力。武则天心目中的权力显然不仅仅是顾问权。怎样利用好这份遗嘱呢?有一个人出来帮忙了,谁呢?裴炎。裴炎是唐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而高宗死后,唐朝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新皇帝李哲、武则天、裴炎。各人都有一定的权力。其中,李哲和武则天的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裴炎,只能选择一方去投靠。裴炎选择了武则天。他帮武则天解决了遗嘱留下来的难题。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七日,也就是高宗死后第三天,裴炎上奏,说现在嗣皇帝尚未正式受册为帝,还没有权力发号施令,所以宰相有什么事应该禀报天后,由天后下令执行。这个上奏突破了遗诏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限制,要求天后全面主持工作,把皇帝给晾到一边去了!
裴炎为什么要这么做啊?我想,首先,裴炎虽然不是武则天的心腹,但是他处理李贤谋反案后就受到武后赏识,双方关系颇为密切,而对新皇帝李哲的无能,裴炎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两者之间相互权衡,裴炎宁可拥护武则天。其次,裴炎有自己心目中的皇帝人选,他也想利用武则天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裴炎想让谁当皇帝呢?我们以后再说。反正现在裴炎是高宗指定的唯一顾命大臣,他的话自然是一言九鼎,没人反对。
就这样,武则天通过和裴炎的交易,终于得到了单独处分政务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最初裴炎说新皇帝尚未受册封,所以应该由天后发布命令;可是几日后,李哲正式受册为帝,武则天和裴炎又说,新皇帝守丧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应该由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发布命令。那么皇帝要守丧多长时间呢?前面说过,皇帝守丧是“以日代月”,只需短短的二十七天。
二十七天后可就是历史新的一页了,大唐帝国再次进入高层权力斗争的前夜。老谋深算的武则天会乖乖交出手中的权力吗?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新皇帝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