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洛阳度过的。人们都说叶落归根,唐高宗为什么会选择在洛阳而不是自己的老家长安来走完生命的历程呢?其实,这并不是唐高宗的选择,而是武则天的选择。为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而长安正是关陇集团的老巢,是旧势力集中的地区。而洛阳,是废王立武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努力经营的东都,武则天曾经多次陪伴唐高宗巡幸洛阳,那里才是她的势力范围。武则天要想在唐高宗死后取而代之,在洛阳更便于施展手脚。但是,怎样才能说服病重的唐高宗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呢?这事儿办起来相当有难度。但是,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有的时候,连老天都会眷顾强者。正在武则天想要寻找理由巡幸洛阳的时候,上天来帮忙了。永淳二年(683年),关中大旱,闹粮荒,一斗米涨到三百文钱,是平时价格的十倍以上。照理说,没有一个统治者喜欢天灾,不过这一次武则天却露出了笑容。现在她有理由劝李治东巡洛阳了。洛阳水陆交通便利,库存了大批粮食,可以解决政府班子的吃饭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仅凭吃饭这条理由还不足以打动唐高宗,毕竟再闹粮荒也不会饿着皇帝呀。武则天也明白这个道理,她还有第二个理由呢。她对唐高宗说,我们到洛阳去,可以就近去封嵩山。您已经封过泰山了,咱们再去封嵩山,把五岳封一个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向所有的神灵都宣告一下,看我们的统治多成功;第二,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唐高宗本来就不大自信,越不自信的人,越希望有点成绩就去显摆显摆,向老天汇报一下;再加上唐高宗久病缠身,他真希望有神灵保佑他。所以武则天说出这两个理由来,他的心思就活动了。皇帝和皇后决定到洛阳去,连同后宫加上大臣、随从,总有一万多人。二圣一声令下,一万多人马就浩浩****地离开长安,前往洛阳了。
皇帝东巡,总得有军队护驾吧,可是此时军队的统帅是裴行俭。他当年在废王立武问题上反对过武则天,被贬西州。结果裴行俭因祸得福,他屡败外敌,立下赫赫战功,在西部战场上锻炼成一员大将,高宗又召他回朝,掌握重兵。武则天到洛阳去可是要办大事的,如果到时候军队横生枝节,岂不是要功亏一篑!所以她不愿意带太多的军队去。可是皇帝出行,没有军队护驾,怎么保证路上的安全呢?武则天敢想敢干,她找来了新提拔上来的监察御史魏元忠,要他负责沿途的保安工作。监察御史是个八品文官,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你让他怎么维持治安啊!不过唐朝是个出英雄的时代,有英雄的女皇,就有英雄的大臣。魏元忠受命之后,回家绞尽脑汁想了一晚上,真想出一个主意来。他马上赶到长安、万年两县的监狱,把犯人一一过堂,给犯人相起面来了。在一群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犯人之中,魏元忠发现有一个人格外与众不同:目光炯炯,不怒而威,举手投足有黑帮老大的气度。魏元忠忙给这个囚犯打开枷锁,把他请出去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然后说明来意:天皇和天后东巡洛阳,希望他能帮忙管束沿途盗贼。魏元忠这次相面真是没有相错,这个犯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慨然允诺。他马上跟魏元忠要了一套官服官帽,再骑上高头大马,真是威风凛凛。打扮起来的绿林匪首一下子成为护驾的开路先锋。沿途盗贼本想打劫,没想到竟然是自己的头目护驾,闻风四散。一万多人马平安抵达洛阳,官物私物一文不少。天后和贼头同台演出了一幕动人戏剧。可笑吗?是有点儿。但是武则天把军队留在了长安,照样平平安安地抵达了洛阳,她的目的达到了。
到了洛阳之后,武则天以宰相都留在长安辅佐太子为名,敦促唐高宗一口气任命了四位宰相,这四位宰相原来都是四品官,资历非常浅。按照唐朝的惯例,只有三品官才能当宰相,所以当时宰相的头衔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现在直接让这几个四品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似乎太招摇了,怎么办呢?只能从头衔上下功夫了。为了让这四个人能够顺利地走上领导岗位,武则天想出了一个新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提品级,只是让他们平章政事而已。有了这个头衔,四个年轻资浅的四品官顿时平步青云,跻身宰辅行列。这可是唐朝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它打破了原有任相资格的限制。此后,许多科举出身的年轻官员可以迅速被提拔为宰相,进入最高统治阶层。这样一来,社会流动就更加频繁了。当然,这几位宰相年纪轻,资历浅,对武则天只有听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