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宫新主(1 / 1)

武则天 蒙曼 770 字 7天前

内宫外廷的障碍都已经消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到此为止,王皇后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她本想引进竞争机制,让武则天和萧淑妃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套把自己装进去了。而当年和她争风吃醋的萧淑妃,反倒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姐难妹。

皇后废了,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六天之后,十月十八日,许敬宗联络百官上表,请求重立中宫。当天,皇帝就颁布了立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个诏书的意思是说,武则天门第很好,是国家的勋臣之后,而且有才华、有品德,所以才被选入后宫,在后宫之中,深得众人喜欢。我当年做太子,整天侍奉父亲于床前,父亲看我如此周到用心,很想奖赏我,就把武则天赏赐给我了。这事儿就与汉朝的王政君如出一辙,所以现在我要立她为后。这简直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每一句话都直接针对反对派的反对理由。

本来,反对派反对武则天有三个理由:第一,武则天出身低;第二,武则天不是先帝为李治所娶;第三,武则天侍奉过先帝,有历史污点。这篇诏书针对上述三点一一驳斥,且弹无虚发:反武派说武则天门第低微,这个诏书就强调她是功臣之后,本朝勋贵;反武派说武则天不是先帝所娶,诏书就说她是唐太宗因为唐高宗孝顺懂礼而赐予他的,因此也符合先帝的意志;反武派说武则天侍奉过先帝,诏书就把武则天比附成王政君。王政君是谁啊?她本来是汉宣帝的宫女,因为太子刚刚死了心爱的良娣,宣帝就把她赏赐给太子,作为安慰。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王政君一经宠幸,很快生下了儿子,所以元帝继位后,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诏书引用王政君这个典故,首先,偷换身份,把武则天从先帝的才人变成先帝的宫女,宫女只是宫廷中的服务员啊,不是皇帝的妻妾,这个典故用得好,这样就避免了**的嫌疑。其次,王政君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关键在于她给汉元帝生了儿子,这也就再次强调了武则天相对于王皇后的优势,就是唐高宗在废立问题上反复强调的:王皇后无子,武则天有子。这么一来,武则天的三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立她为皇后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我们说这篇诏书就是一篇驳论文章,把武则天从尴尬的境地解脱出来。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满腹经纶的许敬宗,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一日,司空李勣送玺绶给武则天,正式册立她为皇后。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637年)进宫,一路坎坷,历经十八年的挣扎,至此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八年?十八年,对有的女人来说,就是一生啊。此时的她,终于可以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了,只是这个天子,已经从唐太宗换成了唐高宗。

踌躇满志的新皇后立即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册立的当天,她就在肃义门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往的皇后只能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也就是那些有职衔的妇女的朝拜,武则天不仅要接受她们的朝拜,她还要接受百官的朝拜。显然,新皇后不愿意只做六宫之主。因为武则天和其他皇后可不一样,她不是一顶轿子抬进宫里轻松即位的,她是经历了和外廷的艰难斗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才登上皇后宝座的。在外廷,她有敌人,更有朋友。她尝到了权力运作的滋味,那伸出宫墙翻云覆雨的手,已经不愿意再轻易收回。

那么,正位中宫的武则天,又会有什么新的举措?后宫与外廷,在她的手下,又会经历怎样的风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