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立皇后,群臣都议论纷纷,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迟迟没有发表意见。究竟他怎么想,会倾向于哪一边?唐高宗心里没谱,于是这天,他把李勣召来了,试探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意思是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坚决反对。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事儿是不是就得拉倒了?唐高宗充满希望地看着李勣。李勣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微微一笑,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陛下您娶谁当老婆那是您自己的事,您问别人干吗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轻飘飘的,实际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啊。这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就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什么呢?我们要弄清楚李勣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就得先分析一下李勣当时的地位。
李勣是什么人物呢?李勣就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民间传说早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唐朝就赐他姓李,他就改叫李世勣了。李世勣、李世民,只差一个字,跟哥俩儿似的,这名字里有个“世”字跟皇帝重了,那是忌讳的事情。还好唐朝避讳不太严格,皇帝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这么叫,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李勣也觉得还是不大合适,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勣”,去掉了“世”字。
李勣在隋末大乱的时候跟着翟让造反,鼓动翟让发展势力,翟让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势力扩张得很快。后来,翟让被李密火并,李勣又跟着李密。李密其实不太信任他,觉得他是翟让的人,于是就让他镇守黎阳粮仓去了,位置就在现在河南省的浚县。虽然李勣的大帐安置在那儿,可是实际上他控制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乃至江苏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当时面临着好多选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占山为王,就在当地割据一方,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称王称霸的人,他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第二种选择,如果他觉得自己实力较弱,称王称霸暂时还不够资格,他也可以用手中的地盘和军队、百姓去投降一个强主,比如说降唐,那他是立大功,会受到非常大的礼遇。
可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说,这片土地虽然是我在镇守,可那是人家李密开拓出来的,现在李密降唐了,我应该还把土地交还给他,由他处置,我不能背主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李勣就拿着所统辖的这片地区的户口本儿到长安去了,把它统统交给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献给了唐朝。李勣这么做,给自己赢得了一辈子的声誉。当时唐高祖李渊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说他过去能不辜负李密,以后也不会辜负自己。李渊还是让他镇守那个地方,又派他回去了。不久之后,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虽然心底里不认同,但仍念故主之情,为他好好安葬。这再一次为他赢得了忠义的美名。
我们知道,隋末那时候各处都在打仗,今天我兼并你,明天你兼并我,李勣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窦建德。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个枭雄,有胸襟,很爱才,俘虏李勣后,特别厚待他,有点像当年曹操对关羽那样,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赏赐无数,还把他的老爹也给接来了,一块儿奉养着。可是李勣说,我是大唐的人,我既然已经投降唐朝了,就不能再背叛。所以,他千里走单骑,历经千辛万苦回归唐朝,又一次声名鹊起。
李勣不光忠诚,他还非常讲义气。他有一个好哥们儿叫单雄信,这也是《隋唐演义》里出现过的人物。李勣和他曾经情同手足,可是后来两人各为其主,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渊俘获,李勣就去为他求情,说陛下别杀他,他还可以为大唐服务。可是李渊说这不可能,我非杀了他不可。皇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李勣怎么办呢?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到单雄信嘴里,说,兄弟,你就吃了吧,权当我追随你到地下了。那他为什么不自杀呢?过去结义时常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李勣说了,我上有老下有小,你们单家也是一门老小,这些人都得靠我照顾,我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死,让我这块肉陪着你入土。真是说话掷地有声,做事义薄云天啊。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参加过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辅公祏等许多重大战役;后来在国际战场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丽,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所以唐太宗说李勣就是我的长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长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战功卓著,李勣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军方不介入的话,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话叫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没有武力的支持很难成事。所以李勣这么一说,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为李勣的表态,又一派形成了。什么派别呢?中间派。我只做我的官,宫廷内部斗争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句话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开在朝堂上宣传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一个老农民要是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富有四海,想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的,关咱们什么事啊?咱们在这儿瞎嚷嚷什么啊?这话说得并不好听,但是话粗理不粗啊,唐高宗和武则天就鼓励许敬宗,让他到更多的场合去说,让所有的大臣都听到。那许敬宗当然奉旨而行,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