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废立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此持什么态度呢?李治和武则天心里没底,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先私下试探一番。可是试探谁呢?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当时的大臣中地位比较特殊。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官居一品太尉,而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的角度看,他又是李治的亲舅舅。贞观十七年(643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争夺储君之位双双被废,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的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舅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
经过这样一番深思熟虑,这天,李治和武昭仪龙车凤辇,一齐驾临长孙府。长孙无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后宫风云早有耳闻,因此对皇帝和武昭仪的来意也就明白了一大半。可是长孙无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老江湖了,虽然猜出来了,可他不明说,表现得平淡从容,不动声色,热情款待,静候皇帝开口。酒酣耳热之后,皇帝毕竟年轻,先坐不住了。他想开口还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曲里拐弯绕起圈子来,先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儿子一大堆,有一打之多。那他就把这些个儿子的情况一一汇报,老大干啥的,老二干啥的,老三干啥的……说了一通以后,说到他还有三个姬妾生的庶子,还年轻,不懂事,也没有任何官职,还没有机会给国家效力呢。李治听罢,说这怎么行呢,将门无犬子,舅舅是国家的擎天大柱,舅舅的儿子肯定也个个都是芝兰玉树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当官啊,这样吧,我马上封他们为朝散大夫。
唐朝的官僚制度非常复杂,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和卫官四种。其中职事官表示一个官员的具体执掌,就是你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比如中书令、尚书令、县令,这都是职事官。散官则表明他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唐高宗所封的这个“朝散大夫”就是唐朝散官的一个品级。散官分为九品,朝散大夫属于从五品。这个从五品可不一般,怎么个不一般呢?
唐朝官员的等级从大的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三品以上叫作“亲贵”,属于高级官员;五品到三品叫作“通贵”,是中高级官员;五品以下是一般官员。整个官僚队伍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上头人越少。其中,五品可是一个坎儿。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做到五品以上,就能享受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特权了。五品以上的散官有很多特权:第一是荫子,就是父亲当到了五品以上的官,儿子就可以接着当官。这个可太重要了,有句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好处是免除全家赋役;你要是当六品以下的官,只能免除本人的赋役,你的家属还得吭哧吭哧给官府干活去。如果你的官做到五品以上,那么全家都不用给国家做贡献了,这个也很重要。可见五品以上的官享有极高的特权,因此很多人都梦寐以求想进入这个序列,可是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无缘进入。唐代的官员,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红,七品以上穿绿,九品以上穿青。五品以上,就是高官,人们常说某某“大红大紫”了,就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长孙无忌的庶子刚一踏进仕途就做到从五品,这是皇帝莫大的恩宠,常人根本无法企及。所以这次授官,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当然是殊荣,皇帝笼络长孙无忌的意思已是相当明显。
授官之后,李治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开始转入正题,说:“舅舅,你看你的儿子都这么优秀,这么有出息,我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啊,可惜,王皇后没有儿子。不过啊,武昭仪她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他先把来意挑明了,然后就笑眯眯地充满期待地望着长孙无忌,等着他表态。谁知长孙无忌没有接茬儿,他说是啊,武昭仪生了个儿子,真是可喜可贺,来,皇帝、昭仪,咱们吃好喝好。就把这个话题给岔过去了。
唐高宗那个窝火啊,但还是心存不甘,过了一会儿,又说,来人啊,礼物呈上。拿出四车金银宝器、十车绫罗绸缎赏赐给长孙无忌,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大家知道,唐朝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帝制社会中最强盛的时代,但是,永徽时期还属于初唐,刚刚经过隋末的动**,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唐朝初年还是挺穷的。举一个例子,李治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割羊肉吃,刀子沾上了羊油,舍不得浪费,把羊油抹到饼上,一块儿吃下去。可见,当时国家还不富裕,所以这十车的绫罗绸缎和四车的金银珠宝可是一个大数目啊。这样大量的赏赐无疑也是不寻常的。赏赐之后,皇帝再次开口,说:“我虽富有四海,可惜皇后无子。武昭仪倒是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又回到主题上来了。可是长孙无忌还是说,吃好喝好,又回避了。这样反复几次,长孙无忌始终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长孙无忌这样做,无非就是表明自己不支持武则天做皇后。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此后,武则天又让她的母亲杨夫人充当特使,继续游说长孙无忌,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通过收买长孙无忌来获取外廷支持的努力失败了。武则天得到了两点深刻的教训:第一,拉拢贿赂等在后宫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外廷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元老重臣。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不是这种小恩小惠能够收买的。第二,王皇后远远不像武则天想象的那样只是一只纸老虎,已经失去还手能力,她在朝廷中还保持着很高的威望和人气,所以还得加大打击力度。当然,此行也让武则天有了一个重要收获,是什么呢?她收获了李治的支持。看到元老重臣如此不合作,李治产生了深深的挫折感。真是太伤自尊了,自己贵为皇帝,却受制于人,低三下四地给大臣送礼,还办不成事。这太窝囊了,高宗心里十分不爽,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所以他越发坚决地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谁都有逆反心理,越是做不成的越要做。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单纯事件的对立,升级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争夺权力的斗争。因为斗争性质的变化,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单纯的恩爱夫妻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战友的关系。两个人有了共同的对头,要精诚团结,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