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材料,有的是金属的,有的是塑料的,还有的是橡胶的,小到一根针、一个塑料袋、一件衣服,大到一辆汽车、一栋建筑、一艘宇宙飞船,可以说处处都有材料的身影。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运用材料学、物理学、化学,来研究各种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工艺和性能及其应用的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所属的材料类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专业类别,根据材料加工的对象不同,划分成几个专业(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学生既应该掌握相关材料的发明和研发能力,也应该掌握相关的加工工艺和应用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医疗领域还是航空领域,材料学都面临着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发展机遇。而以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也非常活跃。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喷涂预包装材料、陶瓷、水泥、家用电器、电子电气、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设计、新产品研发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专业的读研率非常高!

你可以理解为本科毕业就业一般(实际上工作并不难找,难找的是称心的好工作),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专业或者这个行业对学历要求比较高。新材料的运用和开发是很多企业科研的重中之重,搞科研,研究生都是最低学历。所以一旦读了这个专业的本科,大家就要做好考研的心理准备。

学校介绍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15日,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的材料学科之一,2007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

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2014年入选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经过近70年的发展,本学科保持了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同时在陶瓷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师202人,其中有教授80人、副教授86人;有博士生导师8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4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8人、留学回国人员100余人。

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隶属材料学二级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隶属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材料物理(隶属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5个本科生专业,材料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4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3294人,其中本科生1603人、硕士研究生1255人,博士研究生436人。毕业生中涌现了左铁镛、雒建斌、陈道伦、何文波、高瑞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过去60多年中,学院为国家建材、汽车与交通行业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近100项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为建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95—2015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5(并列),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学科现有教学科研、实验技术支撑人员300余人,其中教授142人,副教授118人。学科拥有一支以院士、“973”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为学术带头人,整体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3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杰青、优青9人,汤森路透“全球21位热门科学家”1人(2012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

学院依托学科办学,形成了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门类齐全的材料类专业设置,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有8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合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由苏州大学原化学化工学院和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它的创始人是东吴大学第一位理科教师、美国生物学家祁天锡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毕业硕士),以及东吴大学第一位化学教师、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1913年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1917年,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原化学化工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才。材料学科有近40年办学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流学科”主要支撑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据2020年11月美国ESI数据,化学、材料学科列全球前1‰,最新Nature Index化学学科排名全国高校第9。

学部专业覆盖面广,设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师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2700人。

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稀土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稀土学院)是我国培养冶金工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和材料工程为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钢铁冶金和材料加工工程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功能材料7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自治区“一流”建设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已先后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133名,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自治区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人,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7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17人,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人,包头市优秀教师6人,包头市劳动模范2人,包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学院拥有国家特支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4个;包头市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现有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线下金课1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2门。学院拥有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轻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稀土湿法冶金与轻稀土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铁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稀土现代冶金新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新型无机材料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以及轻稀土清洁提取与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新型无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拥有内蒙古自治区钢铁生产流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模拟仿真教室、国际钢铁大学教学训练平台、钢铁流程实体模型平台、金相显微镜互动教室教学平台等本科生实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