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大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名字当中带有“农业”或者“林业”字样的学校,比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另一种是名字当中并不带有“农业”或者“林业”字样的,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这些学校大多数都是在1998—2005年合并了农业类高校而产生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1999年将上海农学院合并,吉林大学在2004年合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而西南大学是在2005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的。大家报考这些学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该学校在你省的招生专业目录,充分做好被调剂到农学类专业的心理准备。

这里我解释一下我的这句话。

我不是说农学类专业不好,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如果有这么一个评价,评定家长最不想让孩子学的专业,农业类专业肯定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之一。我们不排除有些有志青年立志于发展中国农业,这一点我个人十分敬佩,但是这样的同学毕竟在中国将近900万的高考考生中占的比重不大。而农业类大学的提档名次不高,大部分农学类专业是各个学校提档线就可以被录取的,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往年这些高校都有报考其他热门专业但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前提是农学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同一批次招生,这一点请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所农业类专业比较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介绍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西南农业大学是在1950年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相关院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农学相关院系,以及1910年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的。1952年院系调整中又接收了原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南贸易专科学校、川北大学、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西昌技艺专科学校的农业院系,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农业部直属院校。2001年,又合并了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

学校农学各专业发展势态良好,其中,农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3个(分别是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家选择专业的时候尽量有所倾向),部级重点实验室有8个涉及农学类专业。

农学类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水产、兽医学。农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植物保护、蚕学、园艺、农业经济管理、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扬州大学农学院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

扬州大学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设有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4个系。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建的私立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苏北农学院;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和苏北农学院合并组建江苏农学院;1992年江苏农学院与其他驻扬的五所高校合并为扬州大学,更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自1998年以来,为适应合并办学需要和学科建设要求,农学院又历经多次调整,但一直沿用原名称至今。

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教授45人,副教授2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的62.1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占专任教师的97.4%,已在全校率先实现55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士化。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全国和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各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粮食生产工作标兵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标兵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1人,“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农业部大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有2人分别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和水稻专家组副组长。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0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学院现有学生1615人,其中本科生865人、博士生139人、全日制硕士生452人、专业学位硕士生127人、外国留学生32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8人。

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学江苏省“十二五”高校优势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农业部及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及江苏省工程中心3个,中科院工程中心1个,以及校内研究所(室)12个,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区域农业发展、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物生产装备及其自动化7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和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含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2个培养领域);学院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一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等校内实习场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06年清政府设立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经历了奉天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农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几个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与复旦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成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