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各个高校本科招生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大类,其中包含的专业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本书着重介绍这三个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在本科招生阶段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同属一大类,但是为了在研究生阶段更好地区分两个专业,两个专业分别被独立为一个一级学科,而电子信息工程则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前身是半导体专业和激光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零件及系统设计、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型电子器件与系统等。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通信和家电的普及,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微电子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微电子技术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器件功能的高新电子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以及民用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器械等领域。
光电子技术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专项化。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原件产业、光信息产业、传统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主要是能源和医疗)产业等相关产业就业。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程控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问题。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通信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民航、铁路和政府等单位就业。该专业主要分成两个大的研究方向:一个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另一个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及应用、通信器件等内容;信号与信息处理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该方向主要研究实施信号处理、语音与图像处理、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等内容。该专业毕业后,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相关专业产品的研发,供职于相关通信运营商。
学校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2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隶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应用物理系,后更名为应用科技系、电子工程系。学院以信息科技为依托,以无线电、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和生物电子为特色,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现有3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工学硕士招生专业、1个工程硕士招生专业和2个博士招生专业。本科招生专业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北京邮电大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第二次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三。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在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在往年的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曾排名全国第一位。学院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招收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为1985年9月成立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后经多次机构调整和更名,2008年9月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合并形成了现在的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是全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大数据系4个系。拥有优秀的生源、出色的师资、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近年来就业率达99%以上,2014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100%,读研、出国深造率达5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下设19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3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60个本科专业,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高职称2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拥有院士3名,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亲笔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5个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76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0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学校获得“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种。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高校。“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
学校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广西“八桂学者”11人、广西特聘专家8人、广西优秀专家10人、广西教学名师12人等。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广西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6个、广西高校创新团队6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学校是全军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生培养单位。现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支持单位1个、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1个。
学校现有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现有广西重点实验室9个、广西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广西信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国际交流学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80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每年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访学或学习深造,并长期招收国际学生。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中美学历生专项奖学金”和“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的接受培养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也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学院现有3个系、6个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3个教学与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268人,正高59人,副高114人,博士生导师49人,硕士生导师183人。拥有一支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483人,其中本科生3560人,硕士研究生1679人,博士研究生154人。
学院自1958年开办本科专业,60多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万余人,许多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其中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姚育东、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 Fellow)严洪、李坪、高雨青,国家邮政局局长、党组书记马军胜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院在信息通信领域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学科方向涵盖了无线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量子通信等众多领域。建有学校唯一一个“111引智基地”、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省属院校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研究中心也在学院。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硕士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学院现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2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工程A类专业,2019年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学院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第13,以本学科为主体的计算机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至3.3‰,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类排名中均进入前10名,其中通信工程在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居全球第25名。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前身是1958年的电工实验室。2017年8月,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提升战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光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工程学科类学院——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2017年9月,组建成立微电子学院,合署办公。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有机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工学);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国共5个),为实现学院的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拥有“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与微纳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特种光纤材料制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等国家、省和市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信息安全系,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教学中心、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挂靠有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
学院有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5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学校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软件工程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稳居全国学科评估前20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也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在非“211工程”大学中名列前茅,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非常值得报考的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