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一个特别大的学科门类,我们通过本科专业目录可以看出它所涵盖的本科专业是很多的,主要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和图情类。(你可能看到有其他的大一级学科分类,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讲到。)

4.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为什么先说这个专业类别呢?因为简单。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的本科专业有三个,但是研究生阶段招生较多的只有两个专业: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情报学,你千万别以为学情报学就是当间谍,想起了虚构的著名历史人物余则成。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得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学科。

情报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情报而非战争情报,比如很多学校的情报学研究方向都是企业竞争情报或者企业经营数据分析与挖掘,大家千万不要误会。

而招生院校方面,图书馆学一般情况下只有师范大学或者综合性文理院校招收。情报学方面招生院校较多,主要集中在理工类院校(因为我说过,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为科学情报)。

这里学校方面就不一一介绍了。

4.2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虽然是一个非常大的专业门类,几乎所有高校在招收,但是都不会把具体的本科专业命名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大量的工科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总称,不同的工科专业与管理学交叉产生了不同的本科专业。目前各个高校招收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主要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学交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以及其他建设工程与管理学交叉)、工程造价(属于工程管理的一个细分方向)、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本科阶段招生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研究生阶段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业工程(注:工业工程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为独立招生的一级学科,研究生阶段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为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信息化社会,如何管理大量的信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使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信息管理涉及资讯、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毕竟这个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学交叉的学科,所以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应该以计算机专业的排名为主。

工程管理(包含工程造价)是指工程活动(主要是土木建设工程,比如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受到工程理念、决策设计等过程的支配,也必须关联到资源、材料、资金(工程造价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预期或实际所需费用的计算)、人力、土地、环境和信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而一个工程往往有很多种技术解决方案,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如何对工程活动进行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就是工程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国际上对工程的定义是很广的,除了土木建设工程外,水利建设工程、电力建设工程都属于工程管理的研究范围,近两年相关院校的学科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学生学该专业毕业后,大多从事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涉及房地产金融,地产公司的地都是借银行的钱买的)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所以,学这个专业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较强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实践性才会更强。此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被授予管理学学位或者工学学位(一般情况下,财经类高校或者综合性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偏向于管理,而工科类学校这个专业一般授予工学学位,偏向于技术)。

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也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各种各样的商品需求日益增大。在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资实际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得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要知道在很多竞争激烈的行业,物流就是企业的命脉。比如号称天天低价的世界商业巨头沃尔玛,在商品进货价格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它的商品价格要低于同样的商场,主要是因为在物流管理的这个环节明显优于同业竞争企业。我们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消费,而买的东西什么时候能到我们手里也是我们在选择电子商务平台时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这也是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要自建物流平台的最重要的原因。我有一年在农历大年二十九那天上午在某平台买了一本书,当天晚上快递员就已经把书送到了我的家里,这让我对这个平台钦佩不已。

这个专业在学校的选择上也比较多,其中以各种各样的交通大学(包括各种各样的航空航天大学、海事大学)为主,还有一个学校很值得考虑,就是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为基础,管理学为主干的学校。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有独立的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工程

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是这样对工业工程定义的: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判断。工业工程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本身就是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的,而工业化生产又以生产机械化为标志,所以这个专业在所有学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中还有很多机械类的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以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技术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为纽带,以运筹学等为工具,培养能够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制造业高级人才。如果说工程管理专业是让我们的土木建设工程更有效率,那么工业工程就是让我们的现代制造业企业更有效率。

同样的道理,这个专业毕业后也可能授予管理学学位或者工学学位(一般财经类大学或综合性院校授予管理学学位,而机械比较强的工科院校授予工学学位),在选择院校方面应该注意一下机械比较好的工科院校。

这里着重强调一点,不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还是工程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还是工业工程(这两类专业研究生阶段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只要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里面的本科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一样的,就是运筹学!在未来继续深造的道路上,70%的学校在考研的时候会要求考查运筹学,而剩下的30%院校会选择考查管理学!

4.3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其实也是本科招生阶段的一个专业,只不过有的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叫作工商管理,但是经过两年的通体学习后再细分研究方向,而有的学校直接将工商管理的方向当成本科专业来招生,两种培养模式都可以,没有必要去进行所谓的比较。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其目的是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名词,包含的内容有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研发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设施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国内开设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和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在本科阶段的学科目录中是独立的大类,但是在研究生阶段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以将旅游管理一并说明)。

我做过别人的员工,现在自己有两家公司。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公司分人治和法治。当公司人数较少、规模较小的时候可以人治,比如我自己的一个小公司,员工不到10个人,负责我的新媒体运营,基本上我都不用去公司,当公司遇到问题了,干得不好、干得不开心的人要离职,我直接把大家拉出来,请大家吃一顿烧烤,谈谈心,就可以了。什么组织啊,策略啊,其实都用不上,公司能活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公司大了就不一样了,比如我的另外一家公司,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几年前整个公司只有20人,前年变成了50人,去年变成了100人,今年变成了200人,公司员工一半以上我叫不上名字。有的企业更大,可能要管理几万人,这个时候,工商管理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能派上用场了。所以,工商管理这个专业你所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完全取决于你想做多大,你越想有大发展就越应该学好这个专业,如果你想一直打工做个小职员,确实用处不大。

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工商管理涉及的专业和方向。

会计学

这也是目前非常火热的一个专业。

概念上讲,会计学是在研究财务活动和收集、分类、综合、分析、解释成本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同时会计本身也是一个职业。你千万不要以为学了会计专业就可以进入公司做个会计,更不要认为会计就是简单的做账。现代企业对会计的要求非常高,想达到一定的职位是不容易的。

而会计除了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相关证书的要求也很高。

会计的证在国内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另一种是注册会计师证。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

初级会计考试属于入门级别,要求一年内考过两门,考完以后你还不是会计师,只是助理会计师。

中级会计考试就是挑战级别的了,要求两年内过三科。这个如果过了你就是会计师了,可以做公司的财务总监了。工资没得说,有房有车,人生赢家。但是这个不是随便考的,跟学历和工作年限是挂钩的。如果你的学历是博士,不需要工作经验,直接可以考。

如果你是硕士学历,那么工作一年就可以考;如果你是本科学历,不好意思,你工作四年才能考;如果你是大专学历,工作五年才能考。所以,该考研就考研。你本科毕业在等中级考试资格的这几年,拿个硕士文凭不好吗?现在会计专硕是两年居多,这样实际上比你本科学历考中级证节省了一年。更何况如果你学校不好,实际上你也进不去优秀的企业。所以我的建议是,本科期间,把初级搞定,然后考研,毕业后工作一年就可以直接考中级了。

高级会计考试难度更高,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想那么远的事情。

还有一种会计证叫作注册会计师证,就是我们俗称的“注会”,英文简称CPA。如果说中级证书是挑战级,那么CPA绝对是地狱级别的。CPA的要求是五年过六门,分别是审计、会计、财管、税法、战略、经济法。书有多厚呢?学会计的人,跟学医学的人一样,从来不怕流氓,一本书砸下去绝对能打死一个啊!这么多书,哪是一年看得完的啊?实际情况是一年内通过六门的人全国每年只有不到200人,而参加报名的人数是100万人。通过比例有多小你自己去算。

会计领域还有一个证书,叫作ACCA,很多学校以此为噱头,声称自己招收的学生主要学习ACCA相关课程。ACCA在国内被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缩写,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性会计师组织,ACCA资格被认定为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ACCA考试共分为两个阶段四个部分,基础阶段一共9门课程(如果你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通过了MPAcc也就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考试,那么这9门免考),专业阶段两个部分,其中核心部分的2门课程是必修,选修部分为4选2,一共13门课程。在国内只要你读完会计专业的本科,可以免试基础阶段的5门考试。

所以很多人读了会计专业后问我:“张老师,您觉得我考研究生好,还是考证好?”我认为这并不冲突,既然你短时间内很难考下来CPA,考中级还需要相应的工作年限,为什么不在上研究生期间把这些证书考下来呢?岂不两全其美吗?

实际就业的时候,如果你的本科院校牌子没有那么响亮,想进入一个非常牛的企业难度是很大的。这个专业毕业后一般是到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有关部门等单位,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等工作。其中前两种单位必须考下来CPA,最好再有个名校的背景才能进,尤其是传说中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当然,努力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一旦考取了CPA,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基本工资是每月6000—10000元起步,而这些事务所因为加班和出差很多,相应的加班费和补助也是非常多的,忙的时候每月基本上可以拿到15000—20000元。做到经理起薪是每月3万,高级经理起薪一般是每月4.5万元,做的时间比较长,表现比较好的,可能会晋升为合伙人,一旦到了合伙人级别,年薪都是300万—400万元,每年都有分红,并且是终身制。

审计学

与会计学相对应的专业,就是审计学。

审计学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如果说会计是做账的,那么审计就是查账的。早期财务审计的对象就是审查会计账目和财务报表。

当前,中国高校的审计学专注培养具备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能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或者会计咨询工作,在企业、行政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会计学和审计学本科专业课内容相对趋同,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课有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

如果大家读了会计学专业想继续深造的话,需要注意,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并不考查大学数学,而学术型研究生在考试的时候要考查大学数学。而且学术型研究生考试又分为两种,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财经类大学初始阶段考查会计学的相关专业课,而更多的非财经大学都考查管理学的专业课(用书一般为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或者罗宾斯主编的《管理学》,这个我后面会说到)。

财务管理

有些学校把财务管理放在会计系招生,但是更多的学校会将财务管理归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运营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来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相比于会计学,财务管理更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比如成本预算。实际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财务风险,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重使用价值实物管理、轻价值综合管理,重生产成本管理、轻资金成本控制,重当期收益、轻风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防等,这都给公司的财务工作以及公司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而本专业目标正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为公司财务管理提供相应决策和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的行为过程,说白了就是卖东西的!空话我少说,给大家一些实际性的建议:如果同学们到这个专业学习,一定要在有实践机会的基础之上,学习先进的营销方法和营销理念。现在市场变化非常快,新颖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目前市场上主要出现的营销方法有整合营销传播、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社会营销、病毒营销、危机营销和新媒体营销,尤其是新媒体的应用对于营销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学习经典的营销案例,随时对各种市场变化进行学习和分析。所以,营销手段的更新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停滞。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发展情况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的过程,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传统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培养HR的,HR主要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薪酬、绩效考核和解聘(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书籍和概念都没有提解聘,而实际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对于有些员工,是要用到这个的!如何解聘员工能够不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所以人力资源非常重要。毕业生主要在企业中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工作。一般大一点儿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岗的工资都在4000—15000元。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年轻但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了,在部分转型的城市当中旅游业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学了这个专业后,都走向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方向——导游和酒店前台。

其中有高校本身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本身。

我们有太多的专业,存在着这样一批不负责任的老师,将学生引向火坑,他们总跟学生说学历不重要、书本知识不重要,殊不知,书本知识才是引领你走向高级管理岗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做旅游了解一线情况,去景点、去酒店实习无可厚非,怕就怕,你真的把自己当导游、当服务员。如果你学了这个专业(一般情况下,很多名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分数较低的专业,要靠调剂或者非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填充),在实习过程中千万别跟专业的导游和服务员来比,你去实习是为了了解真实的一线情况而对旅游项目一线的情况进行评估、改革和优化。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你们一定要有更高级别的领导思维才会成为那个更高级别的人。

对旅游管理来说是这样,对其他专业来说也是这样。

在很多学校中还有一个专业,叫作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跟旅游有关系,但是并非旅游管理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偏向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有一座山,你如何将它开发成旅游景点,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好玩的项目,这是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而旅游管理更偏向于这个地方成为景点以后的诸多管理事项,大家千万不要弄混。

以上的几个专业如果想在研究生阶段升学,最重要的专业课都是管理学。大多数学校管理学的书用的是周三多编写的《管理学》,或者是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罗宾斯的《管理学》是现代管理学界最具权威的基础性学习教材之一,用的是西方的管理学框架搭建的原汁原味的西方管理学内容。周三多基本上是试着用国外管理学的框架去搭建中国化的管理学内容。周三多的《管理学》重理论,而罗宾斯的管理学重实践,两种思维都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我建议如果你考上了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最好两本书都看一看。

4.4 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目前国内的公共管理类招收的本科专业主要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两个专业可以看成是一个专业,差别并不大,就业差别几乎没有。

这两个专业其实是与本学科大类最相近的专业,都是学习利用各种人文科学知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司从事公共管理岗位。其原来的定义和定位其实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一个大的出路就是考公务员。如果是研究生学历,那么考的公务员层次就高。但是近两年,考公务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更倾向于去企业的行政部门工作。一个企业大致可以分为研发、制造、销售、财务、人资等部门,但是企业也得有管家,这个大管家就是行政部门。管的事情比较宽泛,跟人力资源部门是有关联的。往小了说,公司厕所没有纸了归行政部门管;往大了说,每年公司或者企业举办的年会也是由行政部门来管理;公司领导的助理也归到这个部门管理(有一种说法,说在一个企业中什么岗位的人学东西最快?答案是两个岗位,一个是老板的助理,一个是老板的司机,对此我十分认同)。

所以大体上讲,这两个专业似乎也是什么都能干,但是似乎又什么都干不精。

但是这两个专业近两年招收分数很高,仔细想想跟它的名字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个专业的名字带有“管理”两个字,很多家长和考生就以为,这个专业毕业出来是管别人的,而不是被管的。殊不知管的内容不一样,而且你不具备一定的底层经验,怎么去管别人?管理两个字本身就很空,又很实在,而且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情商智慧和领导喜好。相比于其他的文科类专业,公共管理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外语类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强;新闻传播类人才,文笔能力强;法律类人才,法律知识能力强。所以个人认为,相同条件下我会优先选择其他能学一技之长的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当然,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的前提还是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并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最重要的毕业就业方向就是考相关部门的公务员,比如说民政局、劳动局等单位。因为这个专业涉及了企业当中对劳动者的保护,并且在本科阶段必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流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跟社会学、社会工作是相关交叉学科,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有重合。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而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授予法学学位。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的综合活动。本科阶段除了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及土地开发经营的相关知识。因为最早的土地拥有者是农民,所以在院校的选择上,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是各种农业大学。再加上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火热进行、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这个专业毕业后在房地产公司或者考相关单位的公务员的同学比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部分学校是要考查数学的。行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升学的时候大多数学校都不会考查数学。

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所有高校都有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在招收经济类相关专业。其中最推荐的还是各地的财经类高校,这里简单介绍几所。

学校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

截至2020年12月,全校教职工 1785人,其中专任教师1225人。教授36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80%,副教授4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具有博士学位者 9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82%。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03人,硕士研究生5330人,博士研究生755人,留学生358人,成人教育学生3493人。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于此;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4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的“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遭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共17个教学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创业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2017年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2018年通过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并获评“A级成员单位”;拥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10个省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学校自2015年以来共有38个专业参加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23个专业排名全省第一,7个专业排名第二,4个专业排名第三,排名前三的专业数占参评专业数89.47%。

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1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中获得高度评价。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1个,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拥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学校于1994年(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修双专业(学位)。2007年学校获得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现有教职工2313人,专任教师132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5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硕士生导师84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3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4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学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82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3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外国留学生23000多人。

学校的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29人,专任教师14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3.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5.2%。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4人(其中在职6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人,入选中宣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6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4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1人、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44人,入选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3名,(先后)聘用“云山学者”342人。此外,学校还聘有59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多语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格局,下辖25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现有67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有2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28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7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一级学科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是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于1983年深圳大学创校时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援建。1985年经济管理系分为经济系与管理系,1987年经济系分为经济系和国际金融贸易系,1997年5月原经济系、国际金融贸易系和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联合组建经济学院。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与发展,经济学院已经发展成为特区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

经济学院学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现拥有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统计学一级硕士点和会计学二级硕士点;拥有会计专业硕士MPACC、金融专业硕士MF、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及应用统计专业硕士MAS;拥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其中,理论经济学为省攀峰重点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金融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会计学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经济学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微观经济学是省级精品课程,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融学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国际贸易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2020年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经济学院成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经济学院汇聚一批经济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均衡、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11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特聘教授3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9人,孔雀计划6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6人,副教授42人,助理教授或讲师46人。

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务实,特色鲜明。学院现拥有综合专业实验室、现代物流实验室、物联网实验教学平台三个实验室;拥有“广东省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数理金融特色班、ACCA特色班、CFA特色班、投资科学国际接轨班、人保精英实验班以及供应链金融和商业保理特色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07人,硕士研究生566人,博士研究生82人,共计3855人。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学校于1959年5月始建于安徽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现拥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1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57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省级高峰学科。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色专业、2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5个省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8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示范课程、41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47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20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711人,硕士博士化率89.29%。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7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人次,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