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是当医生的,这个专业本科是不分研究方向的,所以,它更倾向于一个全科医生,大概就是什么病都能看,但是什么病严重一点儿就看不了了。想做一个科室的专业医生必须要经过研究生阶段甚至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到了研究生阶段,会分很多的专业,其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比较冷门的专业有儿科(实际上儿科非常好找工作,只不过工作辛苦,相比其他科室收入和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精神病科、皮肤病与性病科、急诊科等,而比较热门的科室又分成具体方向,比如内科分成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外科又分成骨外科、普外科、整形外科等,分得十分细。
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课是什么?大家注意,是以下 6门课,分别是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职业道德。为什么是这6门课,因为这6门课是医学专业考研的必考专业课!除了医学职业道德比重稍微低一点点,其他部分基本上是平分。
学校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这两所学校非常有必要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同处上海,根据最新的《中国学科评估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临床医学是排在第1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是第2位。但是比较好玩的是,当年,上海交通大学合并的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而复旦大学合并的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你通过这两所学校合并的学校的名字也应该知道,当时两所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谁更好了吧。那为什么合并以后,上海交大医学院发展这么快呢?
具体的原因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知乎寻找答案。我这里就说一个大概,主要原因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上海市市政府拨款建设的,而复旦大学医学院是教育部拨款建设的。有的人就问了,那从教育部建设的角度讲,复旦大学医学院不是应该更有钱吗?错了。教育部支持的高校有很多,都在张嘴嗷嗷待哺,而上海市市政府作为中国最有钱的地方政府之一,拨款和支持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医学是一个非常耗费资金的学科。所以,有地方政府的支撑,这对于一个医学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始于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后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实现强强合并,组建新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华西医学中心现任主任是张林副校长。
华西医学中心从1910年创立华西协和大学,到向中国政府立案、华人主持校政;从抗战时期5所大学联合办学,到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华西大学;从1953年院系调整的四川医学院,到1985年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从专业医科大学,到2000年与四川大学强强合并,并成立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发展为文、理、工、医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为中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华西医学中心拥有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药学院,以及4所附属医院: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点76个,博士点5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A类)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7人、“青年千人计划”2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14人,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38个,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5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3篇。近5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项。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为久负盛名的老校,创办于1914年,是我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1925年,孙中山曾为第五届毕业同学题写“学成致用”的勉词。五四运动时,毛泽东曾在此主编过《新湖南》周刊。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写信介绍亲友来此看病。
学院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与技术、麻醉学、精神医学、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科学13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6所学院,有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建有16个临床教学基地。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有1个WHO研究合作中心、1个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省部级实验室)29个。拥有二级国家重点学科9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普通外科学(培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1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基础医学学科在国务院学位中心2007—2009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一。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等7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居全球前1%。基础医学、护理学入选“中国校友会网2014年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跻身2014年中国一流学科专业榜单。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的2014—2015年度2751所中国高等院校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中,临床医学专业在中国临床医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校学生1万多人,教职员工近万人,其中有正、副教授200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近500人、两院院士3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及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入选教育部医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2022年)委员17人(副主委5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组建而成。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跻身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部委省共建大学。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部、眼科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麻醉学系、重症医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儿科医学系、五官科学系、病理学系、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院系;设有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至第五医院(挂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至第五临床医学院牌子)8所事业单位。
全校现有教职工171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委员1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千人计划”专家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学者2人。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学校本部普通高等教育设17个专业:基础医学(“5+2”本硕连续培养)、临床医学(5年制、“5+3”一体化、专业硕士儿科学)、口腔医学、儿科学、护理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临床药学、市场营销、卫生监督、生物医学工程。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生物学、药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
“十二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86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32项。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获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
学校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兼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常务委员的专家达404人,担任国际、国家级杂志主编、副主编的专家有33人,其中有88人在多个国际、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兼任副主任委员、副理事长以上职务。
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都灵高级神经调解小组的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卡纳瓦罗(Sergio Canavero)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被他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实施手术的地点正是在中国。卡纳瓦罗表示,来自中国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任晓平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目前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骨科副主任、手显微外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晓平教授成功地设计和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临床前动物模型和相关实验研究(CTA),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该成果发表于美国《显微外科杂志》,此设计被誉为世界第一例成功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模型。基于这项研究成果,在1999年,任晓平教授在该中心参与完成了人类第一例成功的异体手移植,该病例现已术后成活超过18年,为国际CTA存活时间最长的成功案例,该临床成果以任晓平教授为资深作者发表于美国《显微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