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中家长和考生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变化!

老高考中,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报考方法,叫作平行志愿报考法。这是最科学的报考方法,谁分高要谁,充分地保障了高分考生的利益。但是目前老高考的志愿填报单位是学校!一个学校为一个志愿,学生在这个学校在某省招生的专业当中挑选6个专业,如果这6个专业都没有录取,看考生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考生服从调剂,那么学校就会看哪个专业没有招满学生,将学生调剂去他没有报考的专业。如果考生填写不服从调剂,则考生志愿按照退档处理。

问题在于在录取过程当中,每个档案只被提取一次,一旦考生档案被退档,他只能去选择征集志愿。什么叫征集志愿呢?就是有很多学校,在第一次投档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想报它,它本来想在这个省招收50个学生,可是只有48个学生投档,即使全都录取了,还剩下2个名额,那么这2个名额就叫作征集志愿计划。考生如果被退档,二次填报的时候只能报考征集志愿的学校和专业。极个别的情况,某学校原来计划在这个省招收50个学生,一看,大家对我很认可,那我再多招5个人,这个计划也会放在征集志愿里面。不过征集志愿里大多数还是没有录满的学校。

但是大家想一想,这个学校为什么没人报、没有录满,说白了,就是这个省份的考生对于这个学校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做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一帮人(考生)到菜市场去买菜,菜市场提供各种各样的蔬菜(学校和专业),买菜的人挑肥拣瘦,这个不好,那个不新鲜,到最后,没买到菜,只能看菜市场剩什么菜,他就买回去凑合吃。

所以老高考的各位考生、各位家长,一定要填写服从调剂,避免滑档,但是这会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考生上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学的专业,而且这种志愿填报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学科优势精准挑选专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新高考中,志愿填报方法做出了重大改革,实行新高考的省市只有两种报考模式,即“专业+学校”和“院校+专业组”。

3.1 “专业+学校”模式

考生以“专业+学校”为一个报考志愿,进行自主选择,无调剂选项,考生所报的专业一定是自己想上的,最后被录取的专业不可能是自己没有报的,充分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举例说明。

某考生在河北,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只考虑河北的高校。他最想学的是医学,其次是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如果这些专业都上不了好的学校的话,会考虑师范类专业。河北省最好的医学院校肯定是河北医科大学,所以考生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本硕连读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志愿是“口腔医学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志愿是“临床医学+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志愿是“口腔医学+河北医科大学”,但是根据往年招生数据来看,以考生的排位报考这四个志愿是很不安全的,极有可能不被录取,接下来就要进行抉择了,他可以选择河北大学的医学部,也可以选择河北经贸大学的经管类专业,还可以选择河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

这在老高考的志愿填报方法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你既然选择冒险报考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了,你就得承担万一不被录取,被调剂到这个学校没有人报考的专业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想像原来一样,以学校为导向,我就上河北医科大学,你也可以将你的志愿表里前面的志愿都填写成河北医科大学的专业,如果你的分数够,那么你上的一定是河北医科大学,你的专业就是按照你填写的顺序来录取的。

多么科学!

我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校,它的某些专业其实刚开设,学科实力非常薄弱但是录取分数却非常高,都是因为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味地冲击名校,结果被调剂过去了,整个大学上得非常痛苦。

而现在这种志愿填报方法使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你可以冲着某个专业报,也可以冲着某个学校报。

但是由于“专业+学校”组合实在是太多了(浙江省为18000个左右),为了能够让考生充分地选择,实行这种高考志愿填报模式的省市无一例外地大幅度增加了自己的志愿填报数量,以确保考生可以充分选择,其中浙江省考生可以填报80个志愿,山东省、河北省、重庆市考生可以报考96个志愿,辽宁省的考生更是可以填报112个志愿,这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为涉及考生的未来,考生和家长肯定会在每个志愿上面纠结、犹豫、徘徊,要在众多数据中找出孩子能报的、想上的、符合相关选科要求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3.2 “院校+专业组”模式

高校在制订招生计划的时候,必须将各个专业的选科要求与专业结合起来,每个专业制定相关的选科要求,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组合成为一个“专业组”。考生报考志愿的时候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志愿进行填报,考生在“专业组”内,挑选要报考的具体专业(大多数省市是6个专业,上海是4个专业),如果专业数量超过学生可以报考的专业数量,考生须选择是否服从调剂。

说白了,就是还是有调剂。

这种志愿填报方法,我个人觉得,甚至是一种倒退,不但无法满足考生的报考需求,甚至会压制考生的选择,尤其是理科生的选择。而且不同省市面临的问题还不一样。

老高考中,虽然有调剂,但是理科生的选择是很充分的。当你选定一个学校以后,第一志愿可以报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志愿可以报考计算机专业,第三志愿可以报考金融专业,第四志愿可以报考材料专业,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一旦改成了“院校+专业组”就不能这么报了,在北京、天津、上海这种“6选3”的市,临床医学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必选物理”,金融学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不提科目要求”,而材料专业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物理+化学”,这就导致这四个专业不太可能在一个专业组里面。假如考生选择计算机,相当于选择了“必选物理”这个专业组里的所有专业,他的分数如果能够达到这个专业组的别的专业,就会被别的专业录取,而不能被其他他想上的选科要求不是“必选物理”的专业录取。

“3+1+2”的省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辽宁省、河北省)情况又不太一样。

由于计算机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而金融学因为物理和历史分列计划,也有可能选科要求变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这种情况下,计算机专业跟金融学专业会在“首选科目为物理”的前提下,变成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那么就可能会成为一个专业组,从而可以第一志愿报计算机,第二志愿选择金融学。

但是这同时也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在物理和历史分列计划的要求下,中文专业很有可能选科要求也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也就是说中文专业跟计算机专业可能也会成为一个专业组里的专业,导致考生报考计算机专业,最后被调剂到中文专业。这跟考生的想法可能完全相反。

同样的例子会出现在文科专业上,报文科专业的考生也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就上了一个工科专业。

家长和考生在做具体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