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是皇帝每天必做的呢?毫无疑问,肯定是吃!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宫里的大事儿,皇帝得吃,妃子们得吃,包括宫女、太监们也得吃,这么多张嘴,宫里的厨房每天都忙忙碌碌,那么,这个“厨房”到底在哪里呢?
说起宫里的厨房,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御膳房!这种叫法对,又不全对。按照《国朝宫史》的记载,皇帝有御膳房,皇后有内外膳房,寿康宫皇太后有外膳房。原来级别不同的人,厨房也不一样,“御膳房”这个叫法专属皇帝,有时也称“内御膳房”。
御膳房在哪里呢?为了离皇帝的住处近,它设立在养心殿附近的一个小院里。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描写过御膳房的细节,他说:“御膳房里的饭菜大多是提前做好搁在火上煨着,这样才能随吃随叫,随到随吃。”不过当这些饭菜端到皇帝面前时,大多已经凉了,口感也欠佳,所以溥仪说自己也很少吃御膳房的东西,倒是经常吃太后太妃们送的菜。
在御膳房之上,还有个“厨房总机关”,叫“御茶膳房”,它主要负责宫廷的一切饮食,位置在今中轴线三大殿的东边,箭亭的东南侧。这个地方主要是做宫女、太监们吃的饭菜,有时来宫里办事的大臣也会在这里吃,算是一个“皇家小食堂”。它下设的“做饭小组”特别多,有茶房、膳房、饽饽房、酒醋房、肉库、菜库等,包罗一切宫中吃食。
除此之外,有些“实力强大”的妃子宫中还设有自己的“小厨房”,比如最出名的像慈禧太后的西膳房,它下设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等,据说能做4000多种菜。因此,在清宫剧中某些妃子天天喊着“让我宫内的小厨房做这做那”的情节也并非子虚乌有。
在很多影视剧中,皇帝吃饭前都会用银针扎进饭菜里看看有毒无毒,如果银针变黑,则证明有毒。这个“银针验毒”的情节不是编剧瞎编,它确实有“原型”,比如溥仪就这样描述过: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作‘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
这里提到的“银牌”和“尝膳”就是为了保证皇帝的吃饭安全,毕竟想搞暗杀的话,给饭菜下毒的方法简单,成功率也高。
清宫里的皇帝一天吃“两餐”,确切地说应该是“两正餐”—“早膳”和“晚膳”,早膳并不是指早上六七点的早餐,而是上午吃的正餐,类似于某些小伙伴睡到九至十点起来吃的“早饭”,“晚膳”一般在下午一至三点进行,有时也会在晚七至八点再加一顿晚饭。
不过在早膳和晚膳之间会有一些“零食小时光”,俗称“传点心”,次数不限,想吃了就叫,反正不能饿着皇帝。这种“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貌似和现在倡导的减肥方式暗合,难怪清朝皇帝们都不太胖,要减肥的小伙伴可以学起来。
说了这么多,皇帝后妃们到底都吃些什么呢?我们来看乾隆的一份“御膳菜单”。
早膳: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清蒸鸭子糊一品、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花卷)小馒首一品……除此之外,还有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等等。
晚膳:燕窝鸭子热锅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鸡豆腐片汤一品、奶酥油野鸭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攒丝烀猪肘子一品、火熏猪肚一品、猪肉馅侉包子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等等。
以上仅仅是菜品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皇帝吃饭也是荤素搭配,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蔬菜、主食。细看菜单,发现乾隆特别爱吃鸭子,好几个菜都和它有关,幻想下如果乾隆穿越到现代,会不会也爱吃“久久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