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六年(1408),一个女人来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作为一件“礼物”,她将被献给当时天下的主宰者朱棣。冥冥之中,月老已经悄悄为他们绑好了“红线”,一段帝王之恋即将开始,不过附带的一场后宫的虐杀疑案也将就此拉开序幕。
这个作为“礼物”的女人姓权,来自千里之外的高丽,她妆化得不浓,身上更是没有太多的金钗玉镯,可就是这副出水芙蓉的模样,让朱棣“一见钟情”。他让她抬起头,故作严肃地问道:“你还会什么呢?”权氏怯怯地回答:“我会吹玉箫。”
听到这个回答,朱棣来了兴致,立马让她吹奏一曲,权氏随即掏出身上的玉箫吹起了家乡小调。曲罢,朱棣已是如痴如醉,他顾不得君王的威严,立马将她收入帐中。一个月后,权氏被封为贤妃,宫里的玉箫声几乎夜夜响起。
史书里对于朱棣和权贤妃的爱恋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从一些举动上看,朱棣非常迷恋她。比如永乐八年(1410),朱棣远征漠北,他特意将权妃带在身边,他需要她,需要她的笑、她的柔声细语、她的玉箫。
可惜,在全军大获全胜准备班师的途中,权妃突患重病,不治身亡。想必那时的朱棣一定很痛苦、很伤心,他们相爱还不到两年,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至此,宫里再无那婉转清丽的玉箫声。
不过作为王者,儿女私情最不重要,朱棣虽然难过,但他还有天下。权妃已走,不可能复活,那些脂粉、诗意和伤怀只能永远藏在心底。
三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朱棣重新记起了权妃。一天,权妃曾经的宫女和吕美人的宫女发生了口角,结果权妃的宫女破口大骂:“别以为我不知道,当年我家主子就是被你家吕美人害死的!”
这话一出可不得了,立马被传到了朱棣耳中,他气愤至极,随即下令严加审问吕美人。在各种严刑拷问下,她竟然承认权妃是被她用砒霜毒死的。
也不知这是屈打成招还是确有此事,但吕美人承认了,接下来就是“追责”。
吕美人宫中宫女、太监全部被处死刑。吕美人最惨,她被烙铁活活烙了一个月才死。
这事本应该到此为止了,可若干年后,风波又起。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某年,朱棣接到密报,说自己宫中的吕嫔妃和某宫女与一个太监关系亲密,身为皇帝,他也怕被“戴绿帽子”,何况还是个太监,于是,他命人提审吕嫔妃。
圣旨刚下,吕嫔妃和那名宫女不知怎的,竟双双上吊自尽。朱棣知道后,觉得两人肯定有事,所以下令审问吕嫔妃的宫女和太监。结果这一问,牵出了两个惊天大阴谋:
第一个,当年权妃之死是吕嫔妃所为,她陷害吕美人,借朱棣之手铲除异己。
第二个,吕嫔妃和宫女的上吊是畏罪自杀,她们的最终目的是杀朱棣。
当朱棣听到第二条供述时,后背一阵发凉,他没想到在自己身边,竟然杀机四伏,本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心态,他下了一条命令:“吕嫔妃宫中所有宫女太监全都凌迟处死!一个不留!”
在《李朝实录》里记录了当时的“凌迟惨状”:2800个宫女,千刀万剐之刑,而且每凌迟一个,朱棣还要亲自“参观”,简直是变态!
朱棣前前后后杀掉了3000多名宫女,简直是“冲冠一怒为权妃”,不过对于这场后宫虐杀,疑点相当多。
首先,这所有的事都出自朝鲜人写的《李朝实录》,其他史料却只字未提,这未免显得有点奇怪,再说当时还有波斯使团来朝,对于如此大的虐杀,他们不可能装作没看见。
其次,凌迟3000名宫女是个既费时间又耗体力的刑罚,据说大太监刘瑾当年被凌迟是剐了3天才死,按照这个速度,3000名宫女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个时候距朱棣去世仅剩三年,他怎么可能挨个参观完!
最后,资料里写的是吕姓嫔妃的2800多名宫女,对于一个嫔妃而言,绝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伺候。
所以,《李朝实录》的记载疑点重重,这场所谓的“虐杀疑案”只能交给历史学家们去考证了。但有一点,朱棣对于权妃的爱,不容置疑。有人说,这种爱是因为权妃像一个人,她是朱棣曾经的心动,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
有时候帝王的爱情真是难捉摸,明明是个冷酷无情、杀戮无数的人,内心里却仍然藏着一份柔软、一份冲动。也许在潜意识中,他爱江山,但更爱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