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逛“故宫动物园”,带大家看一些特别容易让人发蒙的神奇动物,它们有的是上古神兽,有的只是普通动物,还有的是普通动物的“变种款”。
在这些神奇动物中,有一只最让人看不懂,很多人看到它,会马上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麒麟吗?”
其实你细看就会发现,它和麒麟根本不一样!麒麟的头上是两个角,而这只明显只有一个角。难道是麒麟妈妈生孩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中一只的角“变”没了?当然不是!它们俩不是一个品种,这只独角兽其实叫“獬豸”。
獬豸,神兽界的“福尔摩斯”,它拥有侦查、测谎、断案等多种能力。相传尧舜时期的司法官皋陶养了一只獬豸兽,它的外形酷似独角的神羊,每当皋陶需要断案时,獬豸就会前来相助,它能通过控辩双方的陈词分清谁说了假话,然后用独角将假话者顶倒。
因此,獬豸是司法公正的象征,在西周金文里,早期的“法”字就和它有关。在《说文解字》里,对“法”的解释是:“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大意就是说,“法”由两部分构成,即“灋”,其左边类似水流的形状代表法律平直如水,右边那个很难写的部分就有点类似独角的獬豸。
獬豸不仅是神兽,它的形象还被运用在了司法官员的服饰上,比如汉朝廷尉等官员就会佩戴獬豸冠,明清时期,像御史一类的官员还会穿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其实獬豸算是从羊进化而来的神物,从西汉到明清,它的形象也在变。唐以前是个独角的羊,从唐开始渐渐出现了牛马的特征,比如在武则天母亲的陵寝顺陵前,就有一只类似牛马形状的獬豸兽;到了明清,尤其是清朝,龙的特征开始显现。
御花园中的这只獬豸兽大致属于雍正时期的作品,它具有龙的很多特征,放在天一门前,有保护皇帝、象征忠诚的功能。
麒麟和獬豸虽然长得有些像,但它的角是两只(《说文解字》里曾说它“一角”),慈宁宫前就有它的身影。
麒麟和龙、凤、龟合称“四灵”,早期古人是将麒麟分开,雄为麒,雌为麟。自古以来,麒麟就被视为祥瑞之兽,当年孔子的母亲颜氏就因为梦见麒麟入怀,所以怀孕生下了孔子,据说生产时还有麒麟来产房送“玉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寓意着孔子乃麒麟之子。这个故事也被称为“麟吐玉书”,各地的文庙经常以此为装饰,代表祥瑞诞生,圣贤降临。
古人认为,麒麟现世,代表有明君在位,所以历代帝王都喜欢用麒麟来标榜自己。据说鲁哀公的某位大臣在打猎时捉到了一只麒麟,结果孔子听说后,郁闷地感叹道:“麒麟本出现在盛世,从来无人敢伤害,如今这个乱世,礼崩乐坏,麒麟也被人所伤,唉,乱哪!”于是他心灰意冷地把笔一摔,正在写作的《春秋》也不写了。
民间将麒麟视为送子的神兽,故宫里过年挂的“麒麟童子”门神就有这层含义,老百姓还会给小孩子戴上麒麟帽、麒麟锁,祈求它的保佑。
中国的独角兽除了有獬豸,还有一个小胖子,它叫“甪端”(也有称“角端”)。虽然长得胖,但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称得上是“小短腿,跑得快”。此外,甪端还是个外语天才,传说它“晓四夷之语”,有圣明君主在位时,它还会主动来“求抱抱”(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所以皇帝的宝座旁经常会放上它。此外,香炉等实用器具也经常会做成甪端的模样。
说到甪端,《元史》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成吉思汗的大军征讨印度时,在铁门关附近遇到了一只“独角大怪兽”,它长着一张大口,嘴里似乎在念叨着:“汝主宜早还。”当时的“百科博士”耶律楚材看后禀告说:“这是一种神兽,叫甪端,它通晓各地语言,厌恶杀戮和战争,这是劝您收兵呢!”成吉思汗一听,觉得有道理,随即放弃了南征的念头,班师回朝。
这个故事的真假未可知,有人认为这是耶律楚材劝服成吉思汗的一个“诡计”,因为蒙古士兵们常年生活在温带地区,他们在湿热的印度一点也不适应,病的病,死的死,厌战情绪达到了顶点,士气也很低落,所以很可能耶律楚材假借了甪端之口来让成吉思汗收兵。
慈禧住的储秀宫里放着铜龙铜鹿,这在后宫是“独此一处”,放龙是彰显她的权力,可放鹿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鹿在中国文化里含义特别多,下面一一叙述。
首先,鹿代表爱情。在原始社会的婚礼习俗中,男方会送两张鹿皮给女方作为聘礼,有夫妻同心、相互体贴、同甘共苦之意。储秀宫是慈禧的发迹之地,鹿在这里也代表了她和老公咸丰曾经的爱情。
其次,鹿代表着长寿。在葛洪的《抱朴子》里就写道,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白。就是说鹿能活千年以上,从500岁开始,身上的颜色就会变白,成为白鹿。传说中白鹿常作为仙人的坐骑,所以慈禧喜鹿,也有祈求长生、延年益寿之意。
再者,“鹿”与“禄”同音,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它经常和蝙蝠组合在一起,称为“福禄双全”。
最后,鹿也是权力的象征,古时人们将鹿视为捕猎的对象,我们知道的像“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词语,都有争夺权力之意。慈禧将“权力鹿”放在家门口,也是彰显自己才是全天下最有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