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有一件号称“最强钉子户”的文物,它从诞生到现在,从来没有挪过位置,完全一副“谁来也甭想动我”的高姿态。它的真身是一件超级硕大、吨位很重的玉山,高两米多,重达5000多公斤,全名叫“大禹治水玉山”。
这件大禹治水玉山是用一整块密勒塔山青白玉雕制而成的,整个玉山呈现的是大禹和追随他的民众开山凿石、疏通江河、治理洪水的场景。仔细看上面雕琢的人物,他们有的用锤打,有的用镐刨,还有的用杠杆锤击,凿石开山,使水就下。
大禹治水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在山顶上,一群金甲天神下凡来相助他治水。同时,人们用火烧的方式让山体崩裂,结果大火一起,惊动了山林里的各种动物。不过有人推测这个“山顶”的场景表现的是“益烈山泽”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相传舜帝让益学会了用火,益就用火烧山林的方式把野兽驱赶走,这样人民就可以安全地在这里开发土地,安居乐业。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会问:“作为主角的大禹在哪里呢?”
其实要找大禹的位置很简单,他头戴“主角光环”,作为总指挥的他一定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所以民众们齐刷刷地望着的这个人就是大禹。
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运5000多公斤的大玉石从新疆走到北京,其中的艰辛无法想象。据记载,这块玉山得用轴长三丈五尺的特大专车来运,车上有铜把,前面得有100多匹马来拉,后面还需有上千个民夫来推。在运输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天天冷时,就凿井泼水成冰,把它放在冰面拽运,用这样的方法,从新疆到北京几千公里,总共用了3年才运到。
玉山到达北京后,乾隆又将它由运河运至扬州雕刻,花费7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之后又运回北京,安放在宁寿宫的乐寿堂中。
前前后后,从采玉到最终完成,大约10年的时间,这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真的不计其数。有人估计过,这座玉山可能需要白银1.5万余两,按当时的物价,大致相当于大米一万六七千石(一石约合60公斤),也就是大约70万公斤大米!
乾隆之所以“劳民伤财”地弄这座玉山,背后是有深意的,他在玉山的背面命人刻上了《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的御制诗,从诗文里可以看出,乾隆这么做有几层含义。
第一,诗中有这么一句:“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大意是说,如果将功绩用史料或者图画这样的书面形式记录是很容易被销毁和湮灭的,唯有刻在玉山这样的“重器”之上才能永远流传。
第二,玉山表面上虽然是在歌颂大禹治水,但实则是乾隆耍的“小心机”:“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从新疆运这么大块玉到北京的,也只有在我的统治之下,准噶尔部被平定,回部上层分裂分子叛乱被镇压,地区形势安全了才能办成这种千古之事,这都是我的功劳!”
第三,大禹治水,功在千秋,历史上很多帝王都以他为榜样,乾隆也不例外,他也想借着大禹,说明自己是造福百姓、开疆拓土的明君。
这座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摆放于此,就再未动过,哪怕是后来的战乱、文物南迁等都没有影响到它,除了它本身又大又重外,还因为乾隆一开始就想让它成为“最强钉子户”,它摆放的位置,刚好位于空间的十字中心处,这在风水学上叫“十字天心”,为稳固之象,不可移动。这座大玉山就如同乾隆的“功劳簿”,他希望自己的功绩万古流传,至少人们看到玉山就会想到他,可现在来这参观的人,除了拍照发朋友圈,感叹下好值钱,又有谁记得它的主人、它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