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故宫是如何让自己尽量不『火』的(1 / 1)

600岁的故宫有一怕—火。据资料统计,明清时期,故宫大大小小共发生火灾80多次,其中重大火灾就有24次之多。没办法,这座宫殿大部分都是木头建筑,大火无情,尤其在木头面前,火更是无情到极点,几乎是一点就着,如果灭火不当,或者再来阵风,很有可能就变成“火烧连营”。为了抵挡无情的火妖,上到皇帝,下至宫人,每个人都想了无数办法。

故宫里第一个防火小妙招就是放置盛水的大缸,这些缸曾有308口,现今遗存200多口,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盛满水做灭火用。每次看见这些大缸,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幸好故事里的缸是瓷的,否则要是故宫里的缸,他一定砸不开,因为这些缸都特结实!

这些缸有三种材质:铁、铜鎏金和“烧古”青铜。无论哪一种轻易都砸不开,而且皇帝也不会让你砸,作为救火小能手,它们由专门的太监负责保养。夏天,缸里的水要保持干净,没有异味;冬天,为了防止水结冰,除了在缸口加上盖子外,还要给它们穿上“棉服”(缸外包一层棉外套),如果天气特别冷,还要在缸下摆一个特制的火炉。如今大家都能在缸下看到一圈石座,就是用来放置火炉、加炭和透气的。

这些水缸的名字也很特别,叫“太平缸”“吉祥缸”或者“门海”,慈禧当年还给这些缸加了创意,在里面养鱼,取“吉庆有余”之意。

很多野史秘闻里,都传说宫里的水井有“故事”,什么晚上能在井底看见披头散发的宫女之类,神乎其神。其实这些水井就是水井,除了做日常洗洒之外,还有消防的功能。据统计,宫里有80多眼水井,一旦有火情,里面的水可以派上用场。

内金水河也是重要的消防河,它“九曲十八弯”的设计除了有风水、地形上的考虑外,还有一点,就是为了方便取水,像明代的《酌中志》里就有记载:“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金水河不是为了养鱼观赏,做得曲曲折折主要还是为了发生火灾时方便大家取水灭火)。”这条河在天启年间六科廊、武英殿火灾时都派上了大用场。

紫禁城里生活过的皇帝们,数雍正对宫中的防火最上心,有一次,他听说乾清门两侧的围房里有值守人员做饭,随即下令将围房的后墙封死,不设门窗,以免做饭时发生意外引燃屋子,这种墙叫“封户檐墙”。自雍正开始,它在紫禁城里得到了大量运用。

宫中还有一种构思特别巧妙的隔火墙,比如在乾清宫附近的基化门、龙光门一带就有这种墙。从外观上看,非常像木头,但细细一瞧,它的梁、枋、斗拱等都是用石头雕成,能够有效隔绝火势,防止大火蔓延到其他宫殿。

其实除了这种封户檐墙,宫中高大的宫墙也起到了防火作用,它们竖立在各个院落之间,万一有火情,可以阻挡火势蔓延到其他地方。

宫里的防火最早是由禁卫军兼职管理,日常主要靠巡逻,而到了清康熙时,第一次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它由数十名年轻力壮的太监组成,叫“防范火班”。此后,火班人数不断增加,到了光绪时,还专门给配了代役苏拉200名、步军营兵丁100名,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救火队。

仅仅有消防人员还不行,专业的灭火工具也很重要,宫中除了有铁锚、斧镢器具、长杆铁叉子、蜈蚣梯、水桶外,还有一种特神奇的“喷水枪”—唧筒。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铳式;另一种是杠杆式。原理就类似于大家小时候玩的水枪,使用时放到水缸里抽水,再一压,一喷,把水射向火点,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现在故宫里存有一架超精美的西洋唧筒,其主体是一个木质挂有锡里的水箱,箱中央立将军柱,柱顶有压力梁,两端还设有上下启动的活塞连接在压梁上。当有火情时,有人在压梁两端上下压动,带动活塞往复启动,增加压力将水柱喷射至高处,用于救火。

宫里的房子着火,很多都是因为雷击。为了防雷,皇帝们安上了“避雷针”,即屋顶正脊处两个张着大嘴的怪兽,传说它为龙子之一的鸱吻,其避雷原理说法很多,举两说如下:

一说鸱吻主体为琉璃等绝缘材质,但须舌却是导电的金属材质,这种构造被称为“引雷针”。遇雷雨天气时,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然后通过自身爆裂等方式中和电流,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二说鸱吻的嘴里有一个伸向天空的金属舌头,舌根连接着细铁丝,直通到地下,因为水能导电,所以雨水可以把鸱吻身上的雷电持续引入地下,起到避雷针的作用。

现在,故宫里配备了专业的消防队,这些消防战士训练有素,一旦有火情,能在三分钟内就赶到现场灭火。同时,宫里还配备了专业、高科技的防火设备,全宫防火无死角。正是这些消防战士和高科技灭火装备,才使这座皇宫数十年来零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