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故宫有两个相伴了600年的『小伙伴』(1 / 1)

600年的岁月里,故宫并不孤单,它的身边有两个“小伙伴”,它们从出生就在一起,每天除了互问早安、晚安,还会各种八卦,聊聊600年间这里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

这两个“小伙伴”,一个叫太庙,另一个叫社稷坛。不过,这是它们曾经的名字。现在,太庙改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改为了中山公园。

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在故宫的两边建庙和坛呢,难道真是怕它寂寞,安排两个‘小伙伴’陪它?”

当然不是,皇宫两边建太庙和社稷坛,古已有之,这是一种礼制文化。

据中国古代经典建筑学著作《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段话揭示了古人在建都城时的一种“理想模型”:整个城市呈方形,四边每边开三个门,共12门,12门之间又有横竖九条九车道的大马路相连,同时,皇帝的宫城设在中心,市场在它北面,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这样的帝都模型看起来很完美,但城市建设还得考虑各种环境和人文因素,实际建设不可能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模型来,像规矩的方形布局或者九车道的大马路就有很多地方建不了,不过,有一个规则倒是很多王朝都会遵循—“左祖右社”。比如唐长安城、元大都城、明南京皇宫,基本都是遵循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的建筑思路。

据记载,当年北京城开始建设时,大老板朱棣就给了指示:“亲们,咱们建北京城,往‘豪’了建,钱不是问题,不过像坛庙、宫殿、城门这些都得和南京的规制一样!”说白了,南京城有啥,北京就得有啥,因此,作为南京皇宫的复制版,北京皇宫的左、右两边也必须建太庙和社稷坛。

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身份尊贵,每逢年节或者遇有大事,皇帝都会去太庙里给祖宗们磕头上香。

太庙的祭祀属于大祀,等级非常高,一年中不同时间,这里都会有祭祀活动,比如春、夏、秋、冬的第一个月,要在太庙举行时享。古人感慨四季轮回,触景生情想起了过世的亲人:“原来你已经离开我们这么久了”“天气冷,在那边秋裤够不够穿”“春天花开了,你在那边是不是也这样”……

又如告祭,这是遇到登基、册立皇后、御驾亲征等大事儿举行的祭祀,其实就是去太庙和祖宗们念叨念叨:“爸、爷、太爷、太太太爷,今天我娶媳妇了”“今天我把二蛋立为太子了”“今天我要去打仗了,可得保佑我别被打败了”!

每逢祭祀前,皇帝还得受点煎熬,比如前三天,不准吃肉、喝酒、开宴会,尤其不能翻牌子,严禁女色,这都是为了在祖先面前保持庄重、纯洁和肃穆。

虽然这些祭祀看起来神神道道,过程又复杂,但这是我们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孝经》里的这些文字道出了祭祀祖先的真意,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侍奉,去世了也要把他们当成在世时那样去尽孝。怎么“当成”呢?就是家里要有祖先牌位,平时要上香,逢年过节要摆供品,还有一系列仪式,皇帝家搞祭祀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社稷坛是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太社之神,相传名叫“句龙”,他是神农氏的第十一世孙,掌管天下土地。太稷之神叫“弃”,相传帝尧知道他有种粮食的“神技”,特将其封为“农师”,后来他得道成仙,被神化为“五谷之神”。

社和稷,一个土地,一个五谷粮食,两者都是百姓最离不开的东西,它们也是立国之本,所以常用“社稷”来代指国家,古装剧里皇帝们常挂嘴边的“江山社稷”就和此有关。

社稷坛不如太庙庄严厚重,反而还透着一种“欢乐感”,因为它的坛面是彩色,铺了五种颜色的土。这些土可不是染色土,它们的颜色绝对天然,是全国五个地区的优质土,比如红土来自浙江、福建、两广地区,白土产自江西、湖广、陕西,青色土从山东来,黑色土产自北京,中间的黄土取自河南(明、清两朝社稷坛取土处稍有不同)。

这五个区域刚好符合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弄点土铺在坛面代表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是国家政权统一的象征,同时在整个坛的中央还有一石柱,名“社主石”,代表了江山永固。

有人说设立这“一坛一庙”是皇帝爱折腾,封建皇权的痕迹太重。实际上,它们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感恩。设立太庙是感谢祖先赐予了生命,也希望得到祖先庇佑让这血脉能够延续。设立社稷坛是感谢大地和五谷,二者共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护佑着我们成长。

如今的太庙和社稷坛早已脱去了皇家禁地的神秘外衣,它们变成了人民的公园,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里面跳舞、练剑、打太极,还有的新人会专门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真不敢想象,如果600年前的永乐大帝看到自己辛苦营造的“祭祀基地”如今变成了“广场舞基地”“婚纱照基地”“赏花基地”,会不会气得吐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