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中聪明的孙膑是齐国的军师。他的名字“膑”是有来由的。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同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

有一年,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去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未精,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庞涓临行前对孙膑说:“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恭迎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两人洒泪而别。

庞涓来到魏国,见了魏王。魏王见庞涓很懂得治国安邦、统兵打仗方面的道理,任命他为将军,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的确也有一些本事,不久之后,便攻打魏国周边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十分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庞涓的声威与地位,魏国的君臣百姓都十分敬重他。而庞涓也认为自己取得了盖世功勋,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武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一天,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接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又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先生见魏国大臣很真诚热情地请孙膑下山,也就劝孙膑:“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但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大臣下山。

其实,请孙膑到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叫墨子的人了解孙膑才能,他向魏王推荐孙膑,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来到魏国后,魏王对孙膑很敬重,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表面表示欢迎孙膑,但心里却很是不安,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他脑筋一转,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为人处世,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于是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庞涓一直在暗暗地想办法除掉孙膑。

有一天,有一位齐国人来找孙膑,称有孙膑堂兄的书信带来。孙膑热情招待此人,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欢度晚年。

其实这个人是庞涓的心腹。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魏王看过后十分气恼,又在庞涓的花言巧语下,同意把孙膑交给庞涓来监管处置。

于是,在庞涓的阴谋诡计下,孙膑遭受了刖刑,被挖去了两腿的膝盖骨,脸上还被刺上了“通敌叛国”四个字。

尽管孙膑变成了不能行走的废人,庞涓仍没有放松警惕,还是派人时刻看管他。孙膑只好装疯。庞涓怀疑孙膑在装疯,就命人把他拖到猪圈里。看到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打滚,甚至吃起了猪粪,庞涓这才放下心来,以为孙膑是真疯了。

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并向魏王推荐孙膑的墨子墨翟。墨子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于是田忌就派人想办法把孙膑从魏国偷偷带出来,送往齐国。孙膑到了齐国,齐王十分敬重他。“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孙膑来到齐国之后。

那庞涓后来下场如何呢?

孙膑逃走不久,庞涓又出兵进攻赵国,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国采用了孙膑的计策,出兵包围魏国,以解救赵国,庞涓只好放弃攻打赵国回师解救魏国。在回国途中,庞涓看见齐军驻扎过的营地,灶台可供十万军队吃饭,很是担忧。第二天又遇见齐军驻扎过的营地,灶台可供五万军队吃饭,庞涓心生疑惑。第三天又遇见齐军驻扎过的营地,灶台只能供三万军队吃饭了,庞涓大喜。他对部下说,齐军害怕我们魏军,还没有开战就已经逃走了一半。于是立刻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连夜追击齐军。到了马陵道,遇见一棵被剥了皮的树,举起火把观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浑身上下像刺猬一样,“扑通”栽倒在地,呜呼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