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他们学习“贫贱不能移”(1 / 1)

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中国人看来,淡泊名利而志向高远,是一个人十分可贵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安贫乐道、廉洁清正的人物,下面就讲几个他们的小故事吧。

箪食瓢饮的颜回

春秋时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十三岁就投入孔子门下,跟随孔子读书学习。他天资聪颖,学习十分刻苦,每次听孔子讲学的时候,总是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老师,一刻也不走神。孔子十分欣赏颜回的勤学善思。

颜回小时候家境贫寒,和父母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在学堂里,他显得沉默寡言,只是一个劲儿地埋头读书。相传有一次,学堂里一位同学丢了铜钱,大家都帮忙到处寻找,只有颜回镇静自若,不理不睬。想到颜回家境贫寒,这位同学怀疑是颜回偷拿了铜钱,便想试探他。这天吃完饭,颜回第一个回到学堂读书,进门时脚下踢到了一个硬硬的包裹,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块金子,纸上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看着闪闪发光的金子,却只是笑了笑,在纸包上又添了几个字,把金子包好放回原处。同学们把纸包捡起来交给孔子,原来颜回添上的几个字是“外财不富命穷人”。颜回自己再穷困,也绝不会对别人的钱财动一点心思。孔子对颜回的人品大为赞赏。

《论语·雍也》中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破陋的巷子里,每日的饮食无非是用竹筒盛点饭食吃,用瓢舀一些凉水喝。就是这样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颜回却能乐在其中。后来,人们用“箪食瓢饮”来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不改志向的高贵品质。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在孔门七十二贤中,颜回位列首位,后世人们还尊称他为“复圣”。

子罕以廉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罕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贤臣。有一次,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地时挖到了一块玉石,他拿去给人鉴定,竟是一块宝玉。农夫便将这块宝玉献给子罕,但子罕拒绝了。农夫说:“听识玉的人说这是一块货真价实的宝玉,我才敢献给您的。”子罕笑着说:“您以美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您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宋国德高望重的人听了这件事,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视为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如果拿百两黄金和一根玉米让婴儿选,婴儿大概会选玉米;如果拿一块美玉和百两黄金让鄙俗的人选,鄙俗之人必会选择黄金;如果拿美玉和合乎道德的至理之言让贤德的人选,贤德之人必定选择至理之言。人的学问水平不同,他所做出的选择也不同。”在子罕看来,宝石钱财乃身外浮云,不贪恋财物、清正廉洁的品质才是他真正的宝物。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时期,陶渊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大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有着不同流俗的志向。无奈家道中落,陶渊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步入仕途,但他打心底里不喜欢官场的黑暗险恶,更不想与那些投机钻营的权贵同流合污。陶渊明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归隐田园,过上返璞归真的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到彭泽县出任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的太守派一名督邮到县里检查公务。这个督邮名叫刘云,是个贪婪又傲慢的人。刘云每年都以巡视的名义向县里的官员索要贿赂,得不到贿赂就暗中陷害,因此他每次巡视都满载而归。县吏对陶渊明说:“督邮来了,我们应当穿戴官服、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向来看不起刘云这种仗势欺人、庸俗粗鄙的人,他长叹一声:“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县令薪俸,就向这种乡里小人点头哈腰呢?”说罢,陶渊明干脆交出官印,辞官回乡,彻底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陶渊明淡泊名利,气节清高,崇尚率真自然的生活。他开创了田园派诗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