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冬天,唐军在河南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第二年,叛军首领向唐军投降,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此时正在四川流亡的杜甫,忽然听到唐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喜讯,高兴得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就回到家乡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甫在世时官场不得志,没有很大的声名,他一生做过最大的官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来,人们也因此叫他“杜工部”“杜拾遗”。杜甫一生写了近1500首诗,被收入《杜工部集》中。

杜甫出身名门望族,他的先祖杜预是西晋时的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杜甫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族里长大,年少时就展露出非凡的才华。二十岁时,杜甫出门远游,从河南下江南,从山东上河北,见识了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河岳,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游历四方后,杜甫满怀求取功名的希望,来到了京城长安。此时的唐朝已经走过了它最鼎盛的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无心朝政,日日在深宫里沉迷酒色,与宠妃杨玉环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而中书令李林甫欺下瞒上,排挤那些正直而有才能的官员。杜甫纵有一腔抱负,却无法实现,不仅找不到一官半职,生活也陷入贫困,居无定所。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长安百姓在苛捐重税下艰难地生存,走在大街上甚至会看到饿死的人。而唐玄宗却和他的妃子在富丽的华清宫中纵情享乐,他们的奢侈享受,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剥削来的。杜甫因而悲愤地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玄宗,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叛军占领了京都长安。杜甫被当作俘虏抓到了沦陷的长安城里,他把对国家的担忧,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都写在了《春望》这首著名的诗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亡多个地方,他将一路所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都如实地记录在了诗歌里。这些悲愤沉郁的诗篇包括《悲陈陶》《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后来,杜甫又流亡到四川,在成都,他为自己盖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居所,似乎暂时安顿了下来,但他心里时刻牵挂着正在经历苦难的国家和百姓。一个狂风大作的夜晚,杜甫的茅草屋被大风掀去了屋顶,雨下了一整夜,屋子里淹满了水,在这难熬的一夜中,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慨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杜甫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处境,而是全天下共命运的穷苦人民,他发出感慨:如果能有千万间“广厦”为人们遮风挡雨,就算自己一个人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杜甫正是这样一个身处卑微而心怀天下的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下无数深刻反映国家兴衰和现实生活的诗作。在历朝历代的诗人中,杜甫是将诗歌与历史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他的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描写中晚唐社会的“史书”。因而,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