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指的是国家边疆的要塞地区。在古代,“玉门关”“阳关”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边关要塞。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都进行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无数的英雄将士长年驻扎边关,保家卫国。戍边将士们写下了许多诗歌,有的描写边塞壮阔奇异的风光,有的反映戍边的艰苦生活,有的抒发个人的爱国抱负和思乡之情,这一类诗歌就被称为“边塞诗”。
唐代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一诗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宁愿在军队中做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想在书房里做一个守着笔砚的书生。唐宋时期,不少文人投笔从戎,奔赴战场,施展抱负,因而涌现出一大批“边塞诗人”,比如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首他们的作品吧!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作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他告别了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一想到自己在长安的亲人,就忍不住地流泪。没想到,在路上他竟然碰见一个回京述职的老朋友,两个人连忙停住马交谈起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能请朋友给自己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尤以边塞诗出名。除了《从军行》,他的另一首代表作便是《出塞》。这首诗从一个士兵的内心活动出发,将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融入边关的壮丽景色之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广袤无垠、孤寂苍凉的边疆关塞。明月依旧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秦汉时的边关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的将士,却再也不能回到家乡。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开阔的塞上风景图。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任命王维为监察御史,表面上是让王维出塞慰问边疆将士、查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廷,有点儿“发配边疆”的意思。王维的心情当然不是很好,从长安到边塞的万里行程,王维只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十个字就轻轻带过。然而,当他来到塞上,立即就被奇异壮丽的边塞风光深深吸引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望无际的荒凉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烽烟显得格外醒目;而那长长的黄河静静地、缓慢地流淌着,河上那一轮西下的落日显得又圆又大。“直”和“圆”可谓点睛之笔,准确地描绘了诗人看到的景象,又将诗人孤独的心情融进了这广阔的边塞风光之中。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象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