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指称女性。然而,在近代以前,汉语中是没有“她”字的,要表达第三人称,通常使用“之”和“他”。到了近代,“他”字可以泛指第三人称的一切事物,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
20世纪初,西方的新知识、新学问涌入中国,当时普遍提倡白话文,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我国学者发现,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有he、she的男女之分,日语中也有女性第三人称的专有写法,但是汉语中的第三人称,无论男女,一律用“他”。这样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就遇到了困难,he翻译成“他”,she翻译成什么呢?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鲁迅先生曾尝试过使用“伊”来代指女性,但并没推广开来。
最先提出用“她”字的是刘半农。刘半农先生是近代有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17年,刘半农在翻译一部英国戏剧《琴魂》时,试着使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来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结果,一个“她”字在文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们有赞成的,更多的是反对的,争论十分激烈。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刘半农写了一篇论文《“她”字问题》,解释了发明“她”字的必要性。后来,他还作了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诗里大胆地使用了“她”这个字: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后来由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虽然当时关于“她”字的争论十分激烈,但是这个“她”字还是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包括鲁迅、徐志摩、胡适等在内的许多学者作家都开始使用“她”字。1932年5月,民国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她”字正式被推行使用。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汉语中第三人称男女表达混乱的现象,丰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