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风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关于风筝最初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斗笠说。在过去,斗笠是人们耕作时不可缺少的防雨防暑器具。传说一位农夫在耕作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把他的斗笠卷上了天,农夫手疾眼快,一下子抓住了斗笠上的系绳。这系绳长长地牵在手里,斗笠便在空中飘飘飖飖地飞行起来。农夫觉得非常有趣,这之后便经常给村民们表演放斗笠,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放风筝。
第二种说法是帆船、帐篷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们就发明了舟。传说大禹仿照鱼鳍发明了帆,靠帆借助风力,小舟就能行驶、转向。再往后,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第三种说法则是飞鸟说。人们发现古代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很多都是鸟的形状。所以也有人说最早的风筝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的。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中,曾有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意思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花了三年时间做成了一只木制风筝,但是只在天上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的学生鲁班用竹为材料加以改进,制成了更为轻便的“竹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
早期的风筝体形较大,常被用于军事方面,比如远距离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据说汉朝大将军韩信就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南朝梁武帝时期,将士曾将信笺藏在风筝里,想靠风筝传书以向援军求助,但不幸的是风筝被敌人射了下来。
从唐朝开始,由于造纸术的出现,风筝可以用纸来糊了。这样一方面风筝的重量变轻了,可以飞得更高;另一方面风筝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风筝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开始成为人们游乐的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宋徽宗能文善墨,常常亲手扎制风筝并画上精美的花鸟图案,在皇宫内放飞,据说他还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宋朝年间,放风筝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娱乐活动,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当时,许多画家也喜欢描绘放风筝的情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了。风筝的大小、样式、扎制技术、放飞技艺,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风筝的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这从《红楼春趣》里所描述的多姿多彩、造型各异的风筝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