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花卉。根据出土文物证实,中国栽育梅树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文字,记述了在公元前10世纪的商朝,人们已将味酸的梅子作为调味品来使用了。人们不仅吃梅果,还赏梅花。梅花冰清玉洁、凌寒独放,为历代诗人所赞美和颂扬。千百年来,梅花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感情,关于梅花的诗文典故更是数不胜数。

望梅止渴

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说的是:曹操行军途中,士兵们找不到水源,正口干舌燥、有气无力之时,曹操突然对士兵们说,前方有一大片梅树林,梅子酸甜可口,一定能够解渴。士兵们一听,不禁咽起了口水,脚步也快起来了。曹操就用这个办法,催促士兵们向前赶路,找到了水源。“望梅止渴”的成语便由此而来。人们对这个故事解释不一:有人说,“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智慧,只要设定好一个目标,坚持再坚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也有人说,“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计谋多端,即使前方并没有梅子林,也没有水源,至少曹操达到了催促士兵赶路的目的。聪明的你如何理解这个小故事呢?

折梅寄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范晔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后汉书》的著者。相传宋朝陆凯与范晔是好朋友,二人钦慕彼此的才华,常以书信往来。范晔在长安做官,陆凯在江南,两人很难见面。有一年,江南梅花盛开,春天将要到来,而北方却还在严寒之中。陆凯就折下一枝梅花夹在信笺里,让北上的驿使带给了范晔。范晔收到信,里面不仅有春意盎然的梅花,还有一首小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就是“折梅寄远”的由来。一枝小小的梅花,象征着纯洁真挚的友情,也给远方朋友带去江南的浓浓春意。因此,后来常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折梅”“寄梅”“赠梅”,也成为后世文人喜欢用的典故,用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踏雪寻梅

“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踏雪寻梅》是民国时期的音乐家黄自和刘雪庵创作的,描绘了孩子们不畏寒冷,骑着小毛驴去雪地里寻梅赏梅的快乐时光。

其实“踏雪寻梅”来自中国有名的典故,与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关。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一书里写到,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天里,孟浩然却骑着毛驴在灞桥边伫立,人们好奇他为何如此,他却笑着回答:“我在寻梅。”隆冬季节,唯梅花于风雪中独自开放,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因此格外受到气节高坚的诗人喜爱。于是,“踏雪寻梅”后来常被用来形容文人雅士在自然中寻觅灵感、苦心创作。作诗不能只闷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更要走到自然中、走到风景中去体会感受,去获得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