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山东聊城临清人,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海外,精通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十二国语言。他翻译了包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内的许多梵语文学经典。季羡林先生尤其精于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此种语言的学者之一。学界评价季羡林先生“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二十四卷《季羡林文集》。

20世纪3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印度学。德国的冬天格外寒冷,哥廷根大学食堂的一位厨师注意到一个来自东方的留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这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悄悄地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着,边看书边吃饭。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逐渐和这个中国学生熟悉起来,交谈之中知道了他漂洋过海来到德国,诚心求学,但是由于生活窘迫,只好避开用餐的高峰,在没什么人的时候点最便宜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听完之后,被这个年轻人求学的坚韧和刻苦精神打动了,他提出帮季羡林在大学外面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十分贫弱,她需要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我不去打工,只不过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尽早回去为国效力。”

听了季羡林的话,厨师感到十分敬佩。六年之后,季羡林终于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

季羡林先生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燕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

正值金秋九月开学报到的时节,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来北大报到。初入燕园,他的兴奋之情难以言喻,恨不得赶紧在校园里到处走走、看看。但他扛着一只大布袋,里面装着他全部的行李,走路有些吃力。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他看到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路过,连忙上前,礼貌地请求老人帮忙照看一会儿行李。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学生卸下行李,就赶着去办入学手续,等他东奔西跑,把所有手续都办完,已经过了正午。这时,他想起自己的行李,赶紧跑回去找那个老人。没想到,老人还站在原地,头顶烈日,手捧一本书,旁边正是他的大布袋。学生十分感激,跟老人道谢作别后,扛起行李回了自己的宿舍。

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这名学生吃惊地发现昨天帮他看行李的老人坐在主席台上,他连忙向同学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当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他心想,这下不好了,忍不住向同学讲起自己干的蠢事。同学听完,顿时明白了:“怪不得昨天季教授大汗淋漓地站在太阳下,怎么劝也不肯走,他说自己在帮人看行李,如果换了地方换了人看,取行李的人回来找不到,就该着急了。原来季教授是在替你看行李啊!”

这名学生心中感到愧疚,找到季羡林先生认错。季羡林先生笑着说:“你有什么错?你从农村来这里读书,布袋里装着全部家当,你能把它托付给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又怎能不认真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