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典乐器,大家可能会立即想到不少:古筝、二胡、阮……也许有的同学还会演奏呢!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中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里的“铮”和“磬”指的都是古代的打击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在先秦时期的《尚书》中,就曾记载“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八音”就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造乐器的不同材料,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
“金”类乐器主要是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编钟。同学们去博物馆的时候可能见到过编钟。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打击乐器,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编钟的音色雄浑深沉,悠扬动听。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乐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说到编钟,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这套战国时期的青铜乐器在湖北曾侯乙墓里沉睡了2430年,于1977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曾侯乙编钟保存极为完整,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三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钟架上的挂件重2755千克,制作精美,气势宏伟,是我国出土最为完整、重量最重、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经音乐家测定,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完全可以演奏现代乐曲。这说明,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艺术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石”类乐器是用石头或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敲成玉磬穿林响”里的“磬”指的就是一种玉石打击乐器。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所使用的背景音乐叫作《金声玉振》,正是用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磬演奏的声音交融而成的。
“土”类乐器是用陶土制成的乐器,主要有“埙”和“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距今有7000年。埙的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上面有几个音孔。在春秋战国时期,埙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演奏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以欣赏一下埙乐外,大多数人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直到最近几十年,埙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从埙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中寻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
“革”类乐器主要指的是鼓。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用于震慑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丝”类乐器,顾名思义,就是带有丝弦的乐器。琴、瑟、筝、筑、琵琶、胡琴、箜篌是主要的丝类乐器。丝类乐器又有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之分。琴可以说是我国古典乐器之首,古琴音色深沉,悠扬动听。有句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用来形容一个人多才多艺。在古代,弹琴是一个人四大才能之首,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欢以琴修身养性、静心悟道。
“胡琴”这个名称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说到二胡,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之所以被称为“胡琴”,是因为这一类乐器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来的,古代汉人将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因此这种拉弦乐器就被称为“胡琴”。除了音色凄美的二胡之外,京胡和京二胡也是胡琴家族的重要成员,它们是京剧中主要的伴奏乐器。
“匏”类乐器主要是笙。笙是吹奏的簧管乐器,在《诗经》中就有提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竹”类乐器是笛和箫等吹奏乐器。笛和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古人曾写过动人的诗句来描述笛声的动听,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还有一种在隋唐时期盛行一时的吹奏乐器,叫作“尺八”,这种吹管类乐器因为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尺八”。尺八用竹子制成,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它的音色既能苍凉辽阔,又可空灵恬静。尺八在唐朝之后就传入了日本,20世纪后才由日本向外传播开来。
说了这么多的乐器,百闻不如一听,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自己去亲耳听一听这些古典乐器的美妙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