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因拙作《晋祠》入选中学课本,讨论教学,我与《语文学习》有一段缘。缘结心里时时不忘,但因工作繁忙,行无定所,以后就再没有什么联系。近日杂志社的同志忽上门,说《语文学习》已满二百期,希望说几句话。真是岁月无痕暗自流,花开花落几多秋。十五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大潮对语言文字的冲击和推动。检点思绪,和当年比,我现在最想说的不是语文的艺术,而是语文的责任。
前不久看到一个材料,在亚洲某国刚开完一个出版问题研讨会。这个国家曾长期受殖民统治,外来语几乎取代了本国的母语,西方的书刊在国内可以很方便地流行。这样国外一些积压滞销的、黄色的,甚至有害国家发展的坏书刊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倾销进来,直接作用于读者,起到瓦解腐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那个会上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本土语言为市场屏障,这样才能弘扬传统文化,抵御文化入侵,否则将面临民族文化的毁灭。我当时心中不由一惊,语言文字问题竟这样重要,甚至关系到民族的生命。我们平常说有语言障碍不方便,但是当我们需要进行文化自卫时,这障碍就有了积极的意义。一次我在亚运村门口碰到一个把门的“坏小子”,对一位进门的外国人用客气的表情讲了一句骂人的话。这是恶作剧,要是中国人非跳起来不可。但这个外国人也客气地点了一下头,便进去了。“坏小子”以为占了便宜,其实他白费了唾沫。这个外国人头脑里有一道语言屏障。他不使用你的语言系统,你的语言武器就起不了作用。当然这是一件坏事,希望不要再发生。但它再次证明,语言是可以筑起一道屏障,从而有效地进行自身保护。
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在世界上自立,是因为它由许多自身个体的东西组合、凝聚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如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经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民族语言。这些都已成了民族生命的一部分。语言文字在这个组合中,对外是屏障,对内是血液,是粘合剂,就像一座大楼粘结各个板块之间的水泥。一次在国外旅行,同一个卧铺厢里,碰到一位黑发黑眼珠的青年,我很兴奋,但一张口,他神情木然,一句汉语也听不懂,原来从小就移居国外。这个粘合剂已经不起作用了,我心里好生遗憾。中华民族这样强大统一,我们得感谢在秦朝时就统一了文字。解放后全国又大力推广普通话,尽量做到语言统一。
语文既然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它。语言文字是工具,但这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已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了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从而有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我们决不能自毁长城,懈怠它,作践它,而是要纯洁它,发展它。可惜这一层意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几乎到处可见:首先是洋文大量涌入,中西混杂;第二是随意编造,篡改词语;第三繁简混用,有法不依;第四,文字粗糙,常有错字病句。这些与对外开放、电视普及、广告发展等有关,但这正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其次是一种艺术;第三,在发挥工具和艺术功能的过程中,它又远远超出本能而有了全局的、政治的价值。语言质量的下降,一是将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交流的质量;二是将影响文化的积累提高,如果听之任之,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无好书可读,无好文可诵;三是语言质量的下降,就像用低标号的水泥盖楼,将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影响本民族的独立个性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能力。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亚洲国家的教训。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么想来,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时代的变革必然带来语言文字的变革。中华文明五千年,其间经历了大小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文字变革,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丰富而优美的语言文字。远的不说,在“五四”那场伟大的新旧变革中,语言文字也曾出现过一定的混乱,但可喜的是,在那场运动中,一批思想解放的勇士同时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大师,如鲁迅、叶圣陶、陈望道,他们关注社会的进步,同样也关注语言的进步,致力于语言文字的改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既保有了优秀的传统,又吸收了许多新的东西,建立了新的规范,有了一次大发展。正是千百年来这种不懈的努力,才使我们的语言文字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以至于在计算机大量普及的现在,连外国人都奇怪汉字竟能这样惊人地适应这种现代书写工具。在当前这场空前的改革开放的**中,我们首先应该发扬民族语言文字的好传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吸收外来词语,创造新词语,并且严格遵守语言规律。语言是民族的生命,是民族的血液。当前语言文字是出现了一些混乱,但我们正满怀希望,抓住机遇。我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不是也都有一些转轨时期的混乱,但又同样有惊人的进步吗?相信只要唤起社会的广泛支持,经过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语言文字会更规范、更准确、更生动、更美丽。而语言文字质量的提高,将会进一步促进这场改革的胜利,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
199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