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想考研,只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但我觉得我不适合搞科研,我这样去考研好吗?”
从这位同学的提问中可以看到,考研对他来说就是为了找工作,是一种镀金手段。
但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一下他的痛苦,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痛苦纠结来自“偷换概念”。
考研=毕业后搞科研?
考研只是解决你的学历问题,并不是解决你的职业方向问题,如果你把这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当然会造成自我困扰。
实际上,很多人读完大学也搞不清读硕士,读博士和自己读本科有什么本质不同,以为只是有更多知识,拿一个更高的文凭,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分别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布置一项作业题:请调查本校学生身体素能情况,并做出分析。他们得到的工作成果会是完全不同的。
本科生遇到这个问题,肯定先懵掉:
老师,这事儿怎么干啊?怎么收集数据?怎么进行分析?
本科老师的任务就是将一些基本的数据采集项、采集方法、统计方式以及各种统计图表教给本科生,然后让他们边实践边慢慢掌握。
而本科生往往是要在多次辅导和练习之下,才能明白如何利用一些常规工具和方法采集身体素能数据,然后做出统计结果报告,做一点点粗浅的概括分析,大概就是到此为止了。
但硕士生遇到这个问题之后,会继续问自己:
统计数据里面发现哪些异常数据?会不会出现各分院同年级学生体能差别很大的情况?而这种差别会不会跟他们的专业有关呢?体能和专业背后存在相关性吗?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这些数据(包括异常数据)可以用统计模型表达吗?
接下来,他们会利用已经掌握的思维工具和统计模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外语系的男生上肢力量确实不如建工系男生。
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必须经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并利用这种专业素养可以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当然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样的问题,博士生遇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想呢?
他们的思考的出发点往往是这样的:
做这个研究有没有先进性?在该领域内是否有值得研究优先解决的现实问题?我能否提出原创性的工作思路?——比如设计一个更优质更方便采集的大学生体能评价模型。我能否提出更好的研究评价分析方法?我的评价分析方法能否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博士生做研究,一开始就要在充分了解同行研究的基础上,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思考。他们做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发现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个领域积累有价值的知识。
我们用一个粗浅的案例介绍了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不同,那么我们就发现很多企业喜欢研究生,一方面是因为学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经过学习更多知识后,才真正具备了企业需要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某种程度上不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是一种通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如果你在本科阶段就能掌握这些能力,其实你也和研究生一样能很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还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思维模式。我要找好工作,好工作需要高学历,所以我要考研。
但是这个逻辑一定对吗?找工作真的只有拼学历这一种模式吗?
问题是能够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很多,干嘛非要选考研?
你可以先去小单位就业积累工作经验,等攒了三年工作经验,再跳槽到大公司不但更受欢迎,工资收入还能比应届研究生更高。
你还可以出国学习,在国外镀金后回来,有的行业很欢迎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你甚至可以工作后读一个在职研究生,这样文凭也解决了,还能边赚钱边读书,经济压力小很多,有的单位还能报销学费呢。
大学生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教或者参军,完成任务后,国家会对口推荐工作,这也是一种就业方式啊。
对了,你甚至可以和几个同学创业,开发出一项适合大学生体能锻炼和健康管理的APP,说不定很快就拿到投资了呢。
你看,很多问题回到批判性思维,根本就是虚假两难,给自己制造痛苦啊。
互动练习
我是学新闻的,想出国学习,可我又怕出国后学到的新闻表达方式不适合国内的报道模式,很纠结,请问我该怎么办?
能否请你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欢迎把你的分析发微博@秋叶和@西安黄鑫,好分析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