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观点看起来很让人认同,而且还列举大量事实数据来证明他的观点,甚至渠道都是来自权威媒体,那么这样的信息就一定是可靠的吗?有些文章的确很具有迷惑性,有观点有逻辑有论证,但却是使用有缺陷的材料来进行论证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人或组织,写文章要做到完全客观中立是很难的,只能说把自己的观点理由证据交给别人去评判。只要思想自由信息透明允许讨论,最后沉淀下来的一定是相对客观可靠的信息。
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对自己有利的动机,一开始就选择性利用数据来误导别人。
2.15年初公布我国2014年GDP数据,总量高达10万亿美元,GDP增速7.4%。很多新闻同时提到据有关预测,2014年日本GDP大约4.8万亿美元,不及中国的一半。
这个对比很容易让人产生民族自豪感,但是中国2014年人口是13.6亿,日本是1.26亿,如果比人均GDP,日本是我们的五倍多。
也就是说通过GDP总量让国民产生虚幻的自豪感,不排除是某些部门想掩饰另一个真相——财富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
另一个我看到微博说是引自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的数据,说2000年我国GDP为8.9万多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2009年超过5万亿美元。从GDP万亿美元俱乐部跨到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我国用时14年。
相比之下,美国197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亿美元,早于中国30年,而到2001年才达到10万亿美元,从1万亿到10万亿,美国用时31年。
这个数据可靠性且不说,就算属实是能说明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但是记者忘了补充一个事实是:按人民币计算的GDP,我们增加并没有那么高,因为2000年1美元可以兑换8.9元人民币,但是在2014年底,1美元只能兑换6.2元人民币。如果按人民币计算,2014年我们国家不过是70万亿的GDP,14年只增加了8倍。但是经济规模越大,增长越难,甚至会遇到衰退,我们未必就一定能30年实现人民币计算的GDP增加十倍。
如果我们国家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才意味着我们的GDP财富才是老百姓真实的国际购买力,但汇率的变化带来GDP美元排名的增加,却未必带来同等的老百姓国际购买力的增加。
你看,即便是客观真实的数据背后,也有大量的陷阱,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解读数据,仅仅凭借一部分数据带来的观感,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就很容易被误导。
学会独立思考以后可以培养的第四个习惯就是:看到数据会问问自己,这些数据是客观中立可信的吗?
互动练习
我在微信做了一期微调查《你介意你的现任和别人开过房吗?》,有超过1000人投票。
请问,这样来自全国分布的超过1000个大学生的匿名调查结果可靠吗?把你的分析写长微博@秋叶和@西安黄鑫哦,好分享,必转发。
对了,想看我们对这篇数据的分析,在微信“秋夜青语”里回复关键词“开房”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