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批判性思维可不是让你成为辩论赛冠军(1 / 1)

我有个朋友,天天要学批判性思维,买了很多书看,也经常写文章做自我分析。我问他为什么如此努力,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

他抱怨说:很多事情明明是自己占理,但是和别人辩论时总落了下风,就是去菜场买个菜,翻翻菜问个价觉得贵不想买,结果被菜贩子冷嘲热讽一顿,明明是别人不讲道理,难道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权利吗?怎么到最后好像我自己理亏?我琢磨是不是学了批判性思维,我就可以反败为胜?有理有据反驳到他们哑口无言?

说实话,这还真难说。如果是在辩论场合,大家都讲规则,你运用批判性思维还真可以帮你更好说服对方。但是遇到不讲道理的人,你就是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授,也一样得败下阵来。

但请切记: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更好接近真相或者追求真理,这才是勿忘初心。

还是说一个真事吧。秋叶大叔在微信公众平台“秋夜青语”里连载“学会独立思考”教程后,在邮箱里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

张老师:

在《学会思考33:理解自己变化》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女生。我觉得我喜欢女生……

请问她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一个女生吗?也许是她认识的男生没有能给她那种包容感安全感的人存在吧?

这才是她的内心渴望……

不加鉴别的话,就会产生误解。你还真以为你是拉拉?”

看到的时候,第一反应很惊讶,教人学会思考的教程居然如此粗暴地得出未必合理、也未必符合真相的结论。

不过,马上又恢复平静,毕竟大叔和黄老师不是性少数群体,没有体会过那种恐惧、焦灼和不安,对身处不同群体的人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在社会当中,社交过程中,对接触到的每一个陌生人都默认当作异性恋处理,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一男一女组成了家庭,一代传一代,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当性少数群体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恐惧的,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认清自己,最后搞清楚了,也会遇到各种阻力,所以,很多性少数群体“被迫”走进异性婚姻。

比如说:同性恋喜欢同性别的人,这不是后天的选择(北大毕业生选择去卖猪肉,丁克选择不生孩子),公认的说法是:先天的生理需求,非遗传,基因决定。看到或想到异性没有生理反应,看到或想到同性才有。

“青语后台”关于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相关的话题肯定有不少,我昨天看到小万的截图,就是关于女同的话题,这里给您一个建议: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儿。

如果负责答疑的老师对这方面不了解或不接纳,可以推荐提问者去看专业的网站、专业的书,避免好心办错事儿。

爱白网(专业同志题材门户网站)

http://www.aibai.com/

爱白问答(从1999年起,答疑同志相关问题15年)

http://www.aibai.com/advice.php

《认识性学》(HumanSexuality第6版译作,英文版已更新至第8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67037/

其实,大部分异性恋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非常少,需要独立思考、转变观念。有些人嘴上说不歧视,但其实内心是歧视和不接纳的,常见表现就是:“别人是同性恋、双性恋我管不着,但是,我自己的儿子/女儿/哥们/闺蜜就不可以。”

或者,以后您和黄老师在《学会思考》系列中举例的时候,避开这个话题,如果不想避开,尽量写得深入一些,引导TA思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

不知同学们在看完这封邮件之后,心里怎么想?也许有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我这么努力答疑,这么努力去理解非主流人群,还被教育我不懂?甚至被说成是一个完全的外行?如果你产生这种被冒犯的感觉,你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化思考,觉得非要出这口气才好。一旦那样,我们就会陷入非理性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我们照样能写出洋洋万言、有理有据的文章来证明我们是对的,但这样是我们学批判性思维的初衷吗?

秋叶大叔立刻将这封邮件转给黄鑫老师,并且指出:是的,我们内心非常感谢这位读者。原因之一是他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并且介绍了很好的资源给我们。原因之二是因为他就是具有独立思考气质的人。

因为,阅读对他来说不是去相信什么,而是去合理地质疑,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以此与我们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这是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这位读者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专业而嗤之以鼻。相反,他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合理的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知道,他完全可以取消关注,对我们不予理睬。但是,他却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试图与我们进行交流。

当然,也有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作者希望我们不要伤害更多的人,并且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我们何尝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来写文章呢?

我总认为:人有质疑的权利,但好的质疑最终都应该落脚到建设,而非只有不屑或单纯为了质疑而质疑。

我这里提到的“建设性”概念是双向的。一方面,对外来说,我们通过合理的质疑,可以帮我们对文章或谈话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对内来说,我们通过有效的质疑,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价值观进行完善。

反过来说,如果你学会一点批判性思维就去挑战你看到的全部权威,那离建设性其实还很远。从轻信权威到轻易否定权威,都不是真正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体现,这不过是进化到了愤青思维模式,这可不是我们这本书期待的结果呢!

顺便推荐一本好书《学会提问》,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尼尔·布朗将提问的维度总结为如下几点: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9.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在你阅读一本书、微博或文章的时候,或者在你听某位老师和名人演讲的时候,不妨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这就是合理的质疑。这种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作者难堪,而是让自己通过思考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就会用这些方法来审视我们自己的苦恼,看看批判性思维是否真的能帮上忙。

互动练习

同学们在日常新闻阅读中是否也发现了某位作者或专家在文字和言语当中的“不合理”之处?是否也会产生自己的疑惑?请写下你的疑问和结论。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理由和好论证。记得将你的作业发长微博@秋叶和@西安黄鑫,好作业,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