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是一种时刻都保持着危机感的动物。能生存下来的藏獒,都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之战,有很多次它们都是凭着智慧与勇猛才把自己从逆境中拯救出来。敌人在它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伤痕,而这些伤痕也见证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因自然衰老而死亡的藏獒在獒群中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正因为如此,藏獒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因为危险始终围绕在它们身旁。只要它们稍有松懈,就有可能丧失生命。
逆境求生存是藏獒的本能,无论条件多么苦,它都不怕;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都不屈。如果说咸鱼也能大翻身,那么藏獒在逆境之中绝对是越活越滋润。
1.不为逆境低下头頕
一场大雪下来,半人高的藏獒,因其巨大能量的消耗,足足会矮下去尺余。但它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会迅速地恢复。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冬天气温一般都在一300以下,牛羊马等动物虽说都在露天地中过夜,但主人会用相 同和垫子为它们取暖。而露宿的藏獒,就不能享受这一特殊待遇,然而即便如此,藏獒还是能很好生存下来,并保护牧畜的安全,为主人看家护院。
逆境可以击垮甚至毁掉人的一切,包括人的梦想、人的生命。但是只要你能拥有良好的心态,不轻易低头和服输,那么逆境乃是你做大事的最肥沃土壤,逆境乃是你成为天才的进步之阶。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就被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
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没有做下去的勇气,他们自认为已陷入逆境,不能给自己用用“心计”,只知道悲观失望。
对年轻的保罗来说,当他擦亮自己的双眼后,生活的道路便重新展现在他的面前。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只要心中还有一线希望,那么无论来自外界的不幸是怎样的沉重,无论源于自身的灾难是如何的巨大,脚下总会有一条新的道路。
只要你能像藏獒那样,不为逆境低下头颅,那么对你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逆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雷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
2.多一份忍耐就多一份成功
藏獒都有暴食性,它们从不轻易放弃到手的食物,一般都要拼命吃个干净。然而在找不到食物时,藏獒可以在一两周内不吃不喝照样生存,同时保持攻击力不减,这种坚韧的生存心态,使藏獒成为了青藏高原上最具历史性的物种之一。
忍,是一种生存智慧是一种坚韧的生存心态。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获得机会,一举成功。韩信能够忍**之辱,最后成为诸侯。但是,能够以忍求生,图谋大业的人还应该算是越王勾践。
勾践最能够忍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想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打算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坚韧不屈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
其实,以坚韧的心态求得生存的例子不仅古今中外都有,即使大自然中也屡见不鲜。
有一位大学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次他到校园的僻静地方——花房去散步,沿着弯弯的小路,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竹林、花草,体会着大自然的安宁。一个人,时而微笑,时而叹气,时而沉思,倒也潇洒自在。走着走着,他被前面一条微微扭动着的曲线所吸引,不禁近前低头观看,原来是一群小蚂蚁。顺着蚂蚁路线望去,在一米开外的草丛里,发现一只肥硕的虫子,白白胖胖的,身上沾满了蚂蚁,它在痛苦难受地翻滚着,不停地翻滚。只见随着虫子的扭动,身上的蚂蚁被不断地抛掉碾死。但接着,却有更多的蚂蚁爬了上去,它扭动着,挣扎着,蚂蚁们不辞辛苦爬上爬下,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就这样,足足有15分钟,他静静地看着,看着,慢慢地,虫子挣扎的力度小了,慢下来了,再后来,不动了。这时,蚂蚁群好像沸腾,胜利中的这些小小的蚂蚁,抬着大大的青虫,走向凯旋之路,乍眼望去,蚂蚁群就像是只没有了腿的虫子,在蠕动着前进。看到这里,他说他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动。蚂蚁这么微不足道的小生命为了生存会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那种坚韧的生存心态让人敬佩。
对照我们人类,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类虽然没有狮子、老虎的力气,没有蝙蝠、雄鹰的感受力和视力,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着坚韧的生存心态,无论是战争,还是瘟疫,抑或各种自然的灾害。
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人的诞生是生命的开始也是朝死亡迈开的第一步,生是开始,死是结果。碌碌一生,有时真的会让人感叹生的偶然死的必然。人生一世,谁不想有个好工作好生活啊,谁又不想出人头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当生存都被逼到悬崖边时,又有几个人还惦记着身体的健康,没有了生存的能力,健康也成一片苍白。
嗟叹间,仍相信,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之下,挽救自己的,只能是那一份渴望生存的坚韧心态。
5.变与不变的哲学
文明的发展进步使得草原上的牧民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藏獒,于是藏獒的角色,从斗士变成了宠物,而另一方面随着藏獒的天敌狼的逐渐消失,藏獒的战斗力也不可挽回随之消退,这种变化对藏獒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
藏獒的变化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作为人来说,这种变与不变却是我们可以掌握的。
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将怎样对待你。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你对它愤怒,它也对你愤怒。我们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是否积极。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一个国王有两个儿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国王决定把王位交给他们其中的一个,但只有一个儿子能够被选中。于是国王把两个儿子带到野外,让他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然后指着离他们等距离的一座山峰说:看,那就是王冠山,你们俩在这里等候,看那个山向谁走来,谁就是国王。大儿子虽然很希望得到王位,但他很听父亲的话,在那里等着王冠山向他走来,而小儿子也是如此,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儿子在等候,而小儿子却突然向王冠山跑去,等大儿子也想有所行动时,小儿子到了山顶。国王把他们叫到身边,他问大儿子:你为什么在那里傻等?大儿子说:我在等着王冠山向我走来,如果它是我的就一定会向我走来。而小儿子就回答说:如果山不向我走来,那么我就向山走去。国王微笑着点点头,将王位传给了小儿子。
在我们的一生中,许多成功的机会就像那王冠山一样离我们每个人一样遥远,但很多人都像大儿子一样在那里等待,认为不是我的就不会属于我,但小儿子说的对:“如果山不向我走来,那么我就向山走去”。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开始,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态。
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但两人出了些问题,小伙子最大的错误是想要改变对方,这种情况十有八九要遭到失败,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对方改变,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一旦你改变了自己,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从数学的概率来说,整个世界与你的数比是几十亿比一,整个地区的人与你的数比是几百万比一,整个单位与你的数比是几千人比一,以你一个渺小的一,要去改变几十亿、几百万乃至几千人的意志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你要改变自己却是一比一,百分之百的把握。举例来说,当屋外骄阳似火的时候,选择戴一副墨镜出门比让太阳变得阴沉要容易得多。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与气质的改造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改造,也主要依靠自身意志的主动性与别人的鼓励,而喋喋不休的指责只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并产生厌恶与反感。明智的妻子从不用咋咋呼吁和无穷的唠叨来“改造”丈夫,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温情鼓励感化丈夫积极进取。即使用温情也“改造”不了丈夫,也没必要经常大动肝火。如果两种夫妻生活的模式放在你面前:一,整天在无效的咒骂“改造”声中过日子;二,明知谁也改造不了谁,则在共同点上求得生活的快乐。你选择哪一种呢?
有人曾说,要藏起一块石头,最好是把它放到石头堆里,要藏起一个人,最好是把他放到人群中。一块众石之中的小石头,一个人群之中的人要改变自己,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而只是在这个世界最平常的瞬间,但整个世界不都是在这平常的瞬间中被悄悄地改变的吗?
许多人面对强大的体制力量,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主动改变自己,他们先一步下了海,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种自立的支持。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靠把成桶成桶的雪花膏装在小塑料袋子里,5分钱、5分钱去卖而发家的。他们曾被人们称作是个体户而饱受歧视,但最终这些先改变自己的人不但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且最终也改变了社会。在当今社会,他们已经成为能够帮助他人的一股积极的力量。在最近的几年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改革的节奏越来越快,但仍有一些人不能及时改变自己,而寄希望于社会的改变,或是被动地去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被社会所淘汰。这个事实说明,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你先改先主动,后改后主动,人生总是一步错步步错,一步赢步步赢,变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变才能生存,只有变才发展,而这无穷无尽的“变”,正是生存的根本所在。
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藏獒的生存能力让人敬畏,只要它还留有一口气,那任何对手都不敢将其小瞧,因为一旦它缓过气来,就会爆发出生机勃勃的战斗力。
藏獒不会选择逃避,也绝不会选择低头,只要有一线生机,它就会坚持到底,但作为人来说,暂时的退让是可以的,只是我们在心里要有这样一种信念,退就是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们一般认为“留得青山在”这一计策做起来很容易,只要决心一下,把自己从事情中“摘”出来就是了!实际上问题远非这样简单,能不能把自己“摘”得出来,就要看你有没有勇气、魄力和能力。
西方中世纪的神权高于王权,最高权威是教皇,他凌驾于各国国王之上,具有无限的权力。在一系列的权利冲突中,教皇差不多总是当然的胜利者。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获得更多的独立性;教皇则想加强控制,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开除出教”是一种最令人害怕的惩罚,它等于宣布剥夺了一个人的一切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甚至生命。当时亨利四世国内基础并不稳固,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亨利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请罪忏悔。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到了卡讲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
表面上看,是教皇格里高利赢得了胜利,但实际上,恰恰是他自己救了摇摇欲的亨利四世,他使得众多追随者大为失望。而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遂逐一告灭。
在阵脚稳固之后,亨利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格里高利再施“杀手锏”——开除教籍,但这回却完全失策了。原来的支持者已被除灭,中间派在“卡诺莎之行”后已不敢信任教皇,纷纷投靠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强兵压迫,所向披靡,格里高利弃城而逃,最后客死他乡。
5.必要时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一只藏獒在面对比自己实力强很多的藏獒时绝不会退,因为它知道,退即是死,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略见不鲜,成语破釜沉舟讲的就是这样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08年12月,赵军驻守在巨鹿(河北平乡县西南)一方面加强防守,一方面向楚、燕、齐等国求援。秦军仗着兵多粮足,想很快攻破赵国,攻城的部队打得十分猛烈,而城中的赵军由于兵少粮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大将陈馀率领几万人马驻守在城北。相国张耳的儿子张傲率领一万多人,和先后来救援的齐军、燕军都在陈馀的附近扎下了营寨,修起防御工事。但是,他们惧怕强大的秦军,都互相观望,谁也不敢出去应战。有一次,陈馀硬逼张耳交锋,张耳派出五千人去打秦军,结果全部被秦军消灭。这样,各国的将领更惧怕秦军了,都等待救援的楚军到来。
项羽在山东的曹县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加上怀王任命他做上将军,又收编了英布和蒲将军的部队,更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决心尽快救赵伐秦,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派英布和蒲将军带精兵二万做先锋,迅速渡漳水,让他们先切断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隔开,以便各个击破。英布和蒲将军得令出发。但一渡过漳水,便遇上阻击的秦军。原来章邯听到楚军渡河,就派两员大将带领几万士兵前去阻拦。一个叫司马欣,一个叫董翳。这两员大将哪里是英布和蒲将军的对手,一交锋就大败而退。
项羽派这两员猛将只是作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他是想摸清秦军的实力后,再作全面性的攻击。同时,也想先以小的胜利鼓起自己部队的士气。使秦军本已低落的士气更加振作不起来。另外,派小股部队先过河,在渡河时受到敌军进攻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而一旦这一支小部队渡过河去并站稳了脚跟,大部队再过河也就不成问题了。
果然,项羽与他的大部队最终顺利地渡过河来。
项羽在河岸边发出一道命令:每个士兵准备好3天的干粮,砸毁军中所有的做饭用具——釜,把帐篷烧掉,把渡河用的船一律凿沉,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是灭秦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也是项羽一生中军事指挥最出色的一战,项羽的用兵方略是十分成功的。而其关键就在于进退无路时选取了破釜沉舟宁进不退。
6.可废一时,不可废一世
藏獒也常有失败的时候,然而它绝不会为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知道一时一事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勇敢的再站起来,继续战争,那么它仍是大草原上的王者。
有一时战败的藏獒,但绝没有一世战败的藏獒。作为人应该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人在仕途,比人在旅途艰难了许多。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不能说他不南于智谋吧,他为情势所迫,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无一能赶得上。
在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卫鞅(即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士。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然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与苏秦、张仪、孙膑是同学,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说只要自己能当大将,其他国家决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部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孙武子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墨子在当时是个极为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坚决反对战争,还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超人而又坚决反战的人,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曾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吓得强大的楚国不敢去进攻宋国,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卫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拔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众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个劲地叩头,连叫:“鬼谷老师救命!鬼谷老师救命!”庞涓见他神志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过了许久,还是如此,庞涓仍不放心,就派人前去探测。一天,送饭人端来了酒菜,低声对他说:“我知道你蒙受了奇耻大辱,我现瞒着军师,送些酒菜来,有机会我设法救你。”说完还流下了泪水。孙膑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谁吃你的烂东西,我自己做得好吃多了!”一边说,一边把酒菜倒在地下,随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那人回报了庞涓,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疯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囔囔,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
有一天夜里,有个衣着破烂的人坐在他的身边,过了一会,那人揪揪他的衣服,轻声对他说:“我是禽滑厘,先生还认得我吗?”孙膑大吃一惊,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禽滑厘,便泪如雨下,激动地说:“我自以为早晚要死在这里了,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你。得小心,庞涓天天派人看着我。”禽滑厘说:“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让淳于髡来魏国聘问,我们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髡的车里离开齐国,我让人先装成你的样子在这里待两天,等你们出了魏国,我再逃走。”
禽滑厘把孙膑的衣服脱下来,给他手下的一个相貌与孙膑相近的人穿上,躺在那里装作孙膑,禽滑厘就把孙膑藏到车上。
第二天,魏王叫庞涓护送齐国的使者淳于髡出境,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由庞涓一人导演而成。
后来,孙膑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使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7.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历练
藏獒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其强大,作为古老的喜马拉雅犬种,藏獒之所以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那种不断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乐观的生存心态。
逆境当前,相迎已经够费解的了,为什么我们反倒要提倡坦然面对呢?
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首先,逆境难免,犹病魔之难逃,与其知“绝”而退,倒不如迎“绝”前进——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策。
黄河尚有九曲十拐,天气也有风云变幻,何况高等动物生涯!人生这条路上,你如果不愿吃“白相”饭,又“难得”糊涂,想“认真”一番,致力于做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就总会出现阴阴晴晴,风风雨雨,叫你老起来弯弯曲曲、坎坎坷坷。苏东坡算是看透了这一点,曾做诗抒臆: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老先生本来豁达大度,按理,这只能是愤世嫉俗的反话。如果他当真后悔“被聪明误一生”,转而懦弱起来,还告诫子孙学个谦谦君子,权当愚且鲁型的混世奴才、庸才、歪才,那就不是原来的苏东坡了。其实,“树欲静而风不止”,谦谦君子又岂能是无灾无难的避风港!那个“林教头”落草之前,为保乌纱,逆来顺受,够阿弥陀佛的了,结果祸不单行,还是逼上梁山。所以逆境当前,积极的态度不是学个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病魔难逃,“既来之,则安之”;逆境难免,“用坦然来迎接”。贝多芬说得好:
“在困厄颠沛的时候坚定不移,这就是真正令人钦佩的人的不平凡之处。”
其次,逆境之于人,固然难受,但古人说得好,“祸兮,福所倚”——这一条,倒是基于有所作为了。
逆境是一副催化剂,使人步坚。
逆境最能锻炼人才,奇迹常在逆境中涌现。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连祖宗十八代都被骂遍了;安立林为求给人类提供香蕉梨,无端被人指控为“把上帝的果园变成了妓院”!列宁不也遭过流放?这些不同凡响的强者把逆境当作动力,奋然前行,终于攀上了理想的高峰,到达了胜利的彼岸。“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鉴于此,贺龙元帅曾异乎寻常地为赛场上的失败者设宴、干杯,使其士气为之高涨。
逆境是一面透视镜,使人心明。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声言:“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逆境。”文化界就有一条至理铁则:文穷而后工。不少人官场失意而文坛留名。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行文如流水,一口气数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可见人在逆境时,往往能抛开一切杂念,成就古今大业。
逆境是一方“清洁魔中”,使人眼明。
厚道人唯处逆境中,方能窥尽世态炎凉,透彻、自如地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豪门公子曹雪芹,若非落到“茅椽莲牖,瓦灶绳床”之境地,何来辉煌巨著《红楼梦》,把个封建酱缸揭露个淋漓尽致?鲁迅如果终其一生做富门大少爷,或者委身蒋家王朝,又岂能写出一手如投枪,似匕首的泼辣杂文?
拿破仑说过:“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有鉴于此,倒替那些平步青云却十分稚嫩的幸运儿担忧,如其自认为“天之骄子”,得意忘形,随心所欲,说不定有一天要摔下来,甚至掉到最不=F净的地方去。
8.把自己的意思逼出来
藏獒有着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据说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在断奶之后,藏獒被主人放于一石坑内,即使藏獒使出吃奶的劲,也只能勉强扒着边沿。而喂它的食物,仅仅是小块肉,只能维持生命而已,幼小的藏獒忍受着无边饥饿和寒冷,日复一日,它渐渐长大,而围着它的石坑却逐渐缩小,加深,这使它的性情愈加狂躁,也使得日后的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强生存。
果戈理在《肖像》中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年轻的恰尔特柯夫是个有才能、前途远大的画家。他的教授曾告诫他:要珍惜自己的才能,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只知道怎样设法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可是,他经受不住金钱和虚荣的**。为了迎合上流社会仕女们的心理,就违反生活的真实,尽力把肖像画成她们自己希望的样子。于是,他的名声大噪,求画者一个个都称他是稀世奇才。他变得富有和阔绰起来,但他的画笔却冷淡了、迟钝了。正当盛年,他的才华就已经凋谢。这时,美术学院请他去评判一件新作。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作者是他熟悉的朋友。他战栗了!他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才能……他心中充满了恼恨和嫉妒。他决心用自己巨大家财去高价收买艺苑中的精品,然后把它们一一扯成碎片。在一次这样的发作中,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生命自从赋予我们的那天起,就告诉我们珍惜它,还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谱写不朽的篇章。
有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非常著名的实验,实验者是一名军医,而实验对象则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俘虏。
军医将俘虏的双眼蒙住,绑在一张**。军医在俘虏的手腕静脉处扎入一支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一个盆,然后告诉俘虏说:“我们将放你的血,直到你流尽最后一滴血为止!”不一会儿,俘虏就听到**滴落在盆里的声音一嘀嗒,嘀嗒。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俘虏镇定的心开始慌乱起来。后来神志就不怎么清醒了,并渐渐地失去了知觉……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了。
其实,军医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那种**滴在盆里的滴答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水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的。俘虏的死乃因在于其求生的欲望和意志,已被那误以为是血滴在盆中的一直持续不断的滴答声消磨殆尽。
这就是意志所产生的力量所发挥的效力,它看不到,摸不着,也是不可估量的,你的成败、未来没有它不行。所以,我们要磨砺我们的意志,并把它凝聚起来,让它爆发,助我们一臂之力,使我们勇攀人生、事业的高峰!